2013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399498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3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3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3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3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新课学前导航 激趣诱思 人为变化酿苦果 由于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现象, 地球的气候 也在发生变化, 导致了像热浪和洪灾这样的 极端天气. 中新网2月6日电 据新加坡联 合早报报道, 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的居 民, 已经连续度过了六个酷暑难耐的日子,星期六的气温仍旧超过30摄氏度, 最高温度达到41.5摄氏度, 令人叫苦不迭. 气象局说, 自从上星期日以来, 当地气温一直在摄氏 30度左右, 是自从1858年有记录以来, 当地 153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 星期六悉尼 市中心的最高温度达到41.5摄氏度, 上万人 忍受不了酷热纷纷跑去海滨或游泳池凉快, 当天悉尼

2、周围还发生了多处林火.,澳洲其他地方也在跟极端天气作战, 昆士兰 州四分之三的地区遭受到毁灭性洪水袭击 后, 本周又有一场五级热带气旋横扫沿海地 区.,维多利亚州昨天又降暴雨, 导致墨尔本部分 地区和米尔迪拉镇突然淹水, 一些居民受困 家中和车里. 澳大利亚遇上的世纪大水灾, 已 造成数以十亿美元的损失. 较早时在昆士兰 州对甘蔗和香蕉等经济作物园地造成的破 坏, 估计还会使通货膨胀上涨0.25个百分点.,【思考】除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外, 还有哪些人为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事例?,目标定位 了解: 1.灾情的历史发展变化. 2.人类活动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 掌握:

3、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应用: 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作用.,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不稳定,水循环,洪水,图表导读 教材P18图 1.2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该图是坐标图, 横坐标表示月份, 纵坐标表示 径流量, 用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建水库前和建水库后的径流量的变化, 从而说明水库具有削峰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 使径流量更加 平稳, 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强度.,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人口,防范意识,灾中,自救互救,产物,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1

4、)建筑用地与耕地: 同级地震, 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_耕地. (2)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用地迅速扩大, 耕地、林草用地减少, 洪水径流增加, 加重城市_. 4. 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_, 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大于,洪水灾害,易损程度,思考 1. 城市化对城市洪水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提示】从水循环的角度看, 城市化后, 城市 建筑与不透水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进土层 的通道, 不仅使城市失去市区的水源, 使地下 水位下降, 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 所以大雨倾 盆的时候, 街面变成了“河面”, 加重了城市 洪水灾害.,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 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类活动对

5、灾情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政治,防灾系统,救援,减灾不力,放大,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1)_ 是人类活动对灾情“放 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高风险区,进入,思考 2.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 【提示】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 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如 下表所示:,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 地质历史时期 (1)只有“_”没有“灾害”. (2)主要灾变: 火山喷发、_、海 侵与海退、_、生物灭绝以及_等. 2. 人类历史时期,灾变,岩浆活动,气候剧变,陨石撞击,要点一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 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6、2. 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降低,学法指导 如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上认识人类活动对 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 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 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 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的影响也是 如此. 人类活动对其中某一个要素产生影响, 就会诱发其它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从而产生自然灾害, 如图:,读图, 回答有关问题. (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坡, 原因是什么?,(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 _, 若继续发展下去, 将造成怎样的后果? (3)随着城市化发展, 图中西

7、侧的森林被砍伐, 这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灾害灾情大小 的影响因素. 第(1)题, 西坡坡度小, 且有植 被保护, 故在暴雨时水土流失较轻, 东坡则 严重.,第(2)题, 由图中地下水位线及地面以上多城 镇分布可分析出该地地下水位已明显下降, 与过量开采地下水有关; 若继续发展会造成 地面沉降、建筑物坍塌等. 第(3)题, 植被能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若森林被砍伐, 将使 地下水补给减少, 水位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 加, 流量季节变化大, 洪水水位抬高.,【答案】(1)东 坡度较大, 又缺乏植被保护 (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 沉降, 并引

8、起建筑物坍塌, 有可能诱发地震或 塌方. (3)地下水补给减少, 水位下降; 河水含沙量增 加, 流量季节变化加大, 洪水水位抬高.,要点二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 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 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 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这主要是因为: 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 程度; 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 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 影响着人自 身的易损程度.,2. 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 (1)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 不同类型的土 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2)城市用地扩大,

9、 耕地、 林、 草用地减少, 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3. 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2010高考海南卷)近年来, 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 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 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内涝的原因, 主 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 城市化的迅速发 展, 使城市建筑物密度日益增大,地表硬化率越来越高, 使雨水下渗能力减弱; 第二, 城市化过程中规划不合理, 排水系统不 完善故使排水能力不足; 第三, 暴雨时降水强 度大, 使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答案】(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 陷, 城

10、区建筑密度大, 地表硬化, 下渗弱, 排水 能力不足, (排水系统老化), 遭遇暴雨时雨水 易在短时间汇集.,要点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在不同地区,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不同, 不 同的人类活动, 对灾情影响也不同.,读下图, 完成下列各题.,(1)从甲图到乙图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 甲、乙两图中, 灾情 较大的是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 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 结合区域的特点, 人 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解析】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 引起承灾 体的变化, 结合图例可以看出, 乙图中农田面

11、积扩大, 房屋建筑增多, 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 情, 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 农田面积扩大, 房屋建筑增多, 经济密度明显增大.,(2)乙 (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 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 (4)植树造林, 恢复林业用地, 涵养水源; 退耕 还湖, 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 迁出行洪区, 减 少灾害损失.,要点四 认识不同的人类社会时期灾情的差异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经济发展 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 一般 而 言, 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 成正比, 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

12、比.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由于以上三个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成灾特点是不同的,读某次震级为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 试分析原因. (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 说明判断的根据. (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 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 为减轻地震灾情, 地震多发区应做好哪些工作?,【解析】该题考查不同条件下的灾情差异. 结合图表资料分析. 第(1)题, 人口越集中, 经 济发展水平越高, 灾情越严重. 第(2)题, 经计 算, 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 这与建筑 抗震能力有关. 第(3)题, 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 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 第(4)题, 从灾 害预报, 加强抗灾、救灾能力等方面分析.,【答案】(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 经济发 展水平高. (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建筑水平 低, 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 (3)由ABC比重增大. 城市医疗水平高, 救助能力强, 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 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变弱.,(4)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警报; 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设计和加固; 加强救灾队伍和设施建设; 加强民众自救训练, 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