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84127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24.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A行为规范 B施政之术 C人伦秩序 D价值准绳25.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 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26.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

2、“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27.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 地开发。其影响是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 B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 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28.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 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 见于江汉

3、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 将大异。”这一评论A支持了国民革命 B声援太平天国运动 C肯定了南昌起义 D针对的是武昌起义29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一做法可能使 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 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30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

4、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B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C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D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31下表是1955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中对亚非会议参会国的划分。这一划分 和平中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阿富汗接近和平中立国家埃及、苏丹、尼泊尔、叙利亚、黎巴嫩、也门、沙特、柬埔寨、老挝、锡兰接近反对和平中立国家日本、泰国、菲律宾、土耳其A为后来三个世界划分提供了依据 B对参会国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类C受到当时国际格局和冷战的影响 D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32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

5、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两派争论 A导致民主的衰败 B引起社会的分裂C促进阶级的分化 D利于思想的进步33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804-1836)总额(*1000英镑)制成品 (%)粮食(%)原料(%)1804-1806506191729(3.4)21444(42.4)27446(54.2)1814-181664741731(1.1)27602(42.6)36408(56.3)1824-182656975892(1.6)20563(36.1)35520(62.3)1834-183670

6、2651926(2.7)20680(29.4)47659(67.9)以上数据最能表明英国A原料短缺制约经济发展 B经济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C进口增加导致资本外流 D殖民掠夺提供巨大经济红利34一战期间,美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局、军需品采购委员会、物价管理委员会、食品管理局、战时贸易局、战争保险局、战时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这些措施A为后来的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 B借鉴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C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败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351990年5月至9月,美、苏、英、法与东西德召开了四次“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

7、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议题展开。同年10月,两德统一。这反映了A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 B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C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 D大国影响力作用强劲40.(25分)环境问题是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而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环境变化和生态平衡,并且会主动或被动地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长江流域水患发展越来越严重。唐代长江水灾平均18年一次。宋代平均5、6年一次,明清平均4年一次。长江流城水灾的形成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的影响。早在清代有识之士指出,长江流城水患是“因上游川陕滇黔等省开垦太多,无业游民到处

8、伐山砍木,种植杂粮,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从长江流域洪灾规律来看,很大程度上与长江沿线经济日益发达,经济开发程度加强有密切的关系。水灾是突发型灾害,来势猛,为害烈,常造成“坏民舍,溺居民,坏桥栈,伤禾稼,饿殍载道,流亡数万人”,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危害。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材料二 1952年伦敦的严重烟雾事件,促使英国人民开始深刻反思。英国政府开始“重典治霾”。取得了显著效果。1953年成立了以社会知名人士为主的比佛委员会,专门调查烟雾事件的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1956年出台清洁空气法,禁止黑烟排放和升高烟图高度,并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设立奖惩机制,对控制区内进

9、行壁炉改造的合理费用,由地方政府补贴至少70%,而对违反条例的人员则依情节处以10-100英镑罚款或最高3个月的监禁。1974年,颁布污染控制法。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油品硫的含量。伦敦在40年代木建成8座新城的基础上,于60年代末又兴建了彼得伯勒、米尔顿凯恩斯、北安普顿等3座新城。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目前,伦敦空气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机动车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今天的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并荣登吸引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人民网英国伦敦雾霾治理措施与启示(1)与唐宋时期相比,材料一中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水患呈现什么趋势?

10、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造成的危害。(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19世纪的英国环境问题的不同成因。并概括英因治理筹霾的经验。(15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认为社会变迁的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种基本形式:I.渐进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系性社会变迁(弱式).突发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社会变迁(强式).创新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断性社会变迁(强式).传导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弱式和强式)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材料中的四种基本形式的社会变迁

11、中,提取其中一项,结合相关史实,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15分)材料春秋及其以前,普通家庭亦有正夫、余夫之别。正夫从行投则为正徒,从军则为正卒,正夫实即小家长,余夫即在正夫之外的到达一定年龄而又不独立门户的诸子弟。在宗法制下,宗子继承产业。余子弟靠长兄过活,也养成了一种依賴性心理。在宗法大家破环之后,有些子弟,甚或一般庶民之家子弟仍乐游散而不治室屋。此类人往往成为政府所打击的对象。商软变法改革家庭组织制度,一方面细析家庭,使子弟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对不分异之家的“余子“要括出而令其与

12、正夫同等服役,即所谓“均出余子之使令”。对于有特权者,要“高其解舍”的标准。使“余子不游事”以避役。秦于授田征役中本无正夫、余夫之别,而是同一标准,均列为编户齐民。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都简单化了。摘编自张金光商鞍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指出材料反映的秦家庭形式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商鞅变法中促进这种变化的举措。(8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7分)4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1898年的劝学篇总结了张之洞教育改革指导思想“旧体新用”,反映了他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灵魂“致用”的特点。也体现了张之洞以“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提倡以“守约”来改

13、革“旧学”,分类型、分层次地“广实学”和鼓励多层次“游学”的教育改革思想,劝学篇为张之洞参与并主持制定中国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实践也通过癸卯学制最终得以向全国推广。虽然劝学篇)中也反映了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有着相当保守的成分,但是在那个“新学”与“旧学”相碰撞的时代,身居清廷高位的张之洞能力主“新学”,以“旧体新用”来调和中、西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系统教育改革思想,这是极其可贵的。摘编自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思想提出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实践。(9分)参考答案24

14、-28:DBADD 29-35.DCCBAD 44.(1)变化:从宗法大家庭到个体小家庭。(2分)举措: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破除宗法特权;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居的分异令。(6分)(2)进一步瓦解了宗法制;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保证国家赋役的征收;移风易俗。 (每点2分,四点给7分)45.(1)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张之洞对洋务教育改革思想的实践和总结。(6分)(2)力主“新学”,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倡导“广实学”,培养了技术人才;鼓励多层次“游学”推动了留学教育的发展;癸卯学制改革废除了科举制,促进了新式学校的建立。(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维护“旧体”,使教育改革思想有着相当保守的成分。(3分)40.(25分)(1)(10分)趋势:水灾频率越来越高。(2分)危害:破坏农业生产造成社会財富损失;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出现大量流民,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每点2分,共8分)(2)(15分)不同成因:古代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