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82589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区划图,读图回答12题。 1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2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低温冻害 解析:1.A 2.D 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第2题,荔枝在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区在

2、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2018山东师大附中一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回答34题。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和地势 平原丘陵/海拔较低 高原、山地 高原 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水文特征 外流河 内流河 多冰川 植被和土壤 温带森林/黑土、褐土、红壤 草原发育下的土壤 冻土 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 海拔高度 3表中空格、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A地形、热量 B热量、水分 C水分、热量 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4相对于东

3、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 降水丰富 热量充足 光照充足 气温日较差大 气温年较差大 灌溉水源充足 A B C D 解析:3.B 4.D 第3题,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的气候、植被等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所以表中空格是热量。对应的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热量、水分,B对。第4题,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错。热量受纬度影响,西北地区没有优势,错。西北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对。气温年较差大,不是优势,错。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错。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

4、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6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北方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

5、有关 A B C D 解析:5.D 6.D 第5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稠密,应该是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地区,故饮食为“饭稻羹鱼”;图示该区域临海,又因区域界线一般为山地,故饮食又有“山珍海味”。注意甲区域为多条河流的源头,应该是山地地形而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乙区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而应发展水稻种植。第6题,当地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物产,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故正确。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硬”(碱性强)有关,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 (2018合肥质量检测)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如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耕地复种指数。据此完成

6、79题。 7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湖北 B吉林 C山东 D江苏 8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非农产业发达 B耕地面积减少 C作物单产减少 D山地面积广阔 9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 加大惠农力度 扩大垦荒规模 实施休耕轮作 增加科技投入 A B C D 解析:7.B 8.A 9.C 第7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熟制最多只能一年一熟。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位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A项错误;

7、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故B项正确;山东位于暖温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C项错误;江苏复种指数也会高于100%,故D项错误。第8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数多,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小,故A项正确;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B项错误;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D项错误。第9题,加大惠农力度

8、可以增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正确;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错误;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错误;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正确。故C项正确。 下图示意某公司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公司发展阶段的顺序为(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甲乙 11该公司的发展过程体现了( )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 产业转移 产业兼并 A B C D 解析:10.A 11.A 第10题,该企业的发展顺序是从总部、管理机构和生产单位集聚在一个区域,到生产单位的外迁,再到生产单位的集聚。第11题,乙

9、阶段中生产单位外迁体现了产业转移;该公司发展的最后阶段(丙阶段)是生产单位集聚在一个区域,共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等,体现了产业集聚。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波河是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波河流域是意大利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经济发达地区。波河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至河口分成14股水道入海,形成众多沙丘和岛屿,使得河口三角洲成为欧洲河口三角洲中最为复杂的。下面两图分别为波河流域与我国汉江谷地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波河干流与图中汉江段比较,水位季节变化有何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8分) (2)有人推测波河下游河段航运价值不高,你认为是否可信?试说明理由。(8分)

10、(3)汉江谷地与波河流域都盛产水稻,与汉江谷地比,波河流域水稻生产有何优劣势?(8分) (4)从地形角度分析波河北段水电站数量多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推测两地分别属于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有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再结合图中波河与汉江支流的数量与分布特点、周边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及湖泊的调节作用等,即可推断出两河的水位季节变化差异。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波河下游河汊多,流域面积小,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集中,从而可推测河流含沙量大,航道浅,河口水体较浅,不利于船舶进出港口,航行条件差。第(3)题,波河流域水稻生产的优劣势可从光照、昼夜温差、水热配合、饮食习惯与

11、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可从河流落差、降水、冰雪融水补给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差异:波河干流的水位季节变化比汉江小。原因:波河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分布;波河补给形式多,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雨水补给多,春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域内湖泊众多,调节作用显著,故水位季节变化小。而汉江只有夏季的雨水补给,补给形式少而集中,故水位季节变化大。 (2)可信。流域内产业活动高度集中,对植被的破坏大;下游是平原,且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说明河流含沙量大,河床淤积严重,航道浅;波河河口有三角洲发育,说明河口水体较浅,不利于船舶进出河口,航行条件差。 (3)波河流域的优势:地势平

12、坦广阔,耕地多;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稻米品质优。劣势:夏季炎热干燥,水热条件配合差,灌溉水源缺乏;受当地饮食习惯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小。 (4)北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受雨水补给多,流量大;北部支流多,且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北部海拔高,夏季有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较小,水能稳定。 13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印度河流经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下面为巴基斯坦等高线地形图(图1)和巴基斯坦年等降水量线图(图2)。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6分) (1)描述巴基斯坦的地形、地势特征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2)比较印度河流域上下游径流

13、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3)试分析印度河流域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及对流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巴基斯坦西部、北部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东南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及数值可以判断,巴基斯坦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第(2)题,印度河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并且有冰川分布,所以上游径流量大;下游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蒸发量、下渗量大,再加上农业引水灌溉,径流量较小。第(3)题,根据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并结合棉花生长习性进行分析即可。棉花喜温好光,印度河流

14、域降水少,光照强、热量充足,生长期和成熟期天气晴好,加上有印度河河水灌溉以及沙质土壤,极有利于棉花生长。对流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过度引水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污染加剧;干旱地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河流水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造成滨海湿地系统破坏。 答案:(1)西部、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北向西南递减。 (2)上游径流量大,下游径流量小。原因:上游降水多,有冰川(雪)融水补给河流;下游气候干旱,下渗和蒸发严重,人类活动用水量大。 (3)有利条件:该地区光照强、热量充足;有印度河河水灌溉,水源充足;生长期天气晴好,成熟期基本无雨,有利于棉花的收摘;沙质土壤,适宜棉花生长。影响: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污染加剧,加剧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水倒灌,造成滨海湿地系统破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