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出师表》课件 长春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366742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出师表》课件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出师表》课件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出师表》课件 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出师表》课件 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出师表》课件 长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出师表》课件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出师表》课件 长春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出师表课件,长春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3. 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4.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5.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 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

2、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 223 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 16 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汉中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

3、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1. 要求学生以默读方式自学课文,对照课下注解,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同桌或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当堂提出。 2.学生就课文词句质疑,合作解读,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集中投影到屏幕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三、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背诵第14 自然段。 2. 完成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3.口头翻译全文,完成课后思考与讨论一、二提出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师生合作,共同研讨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与写作思路。(讨论交流) 1.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最

4、关键的是哪一条?这些建议表达了他怎样的政治愿望?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提出了“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三条建议。最关键的是“亲贤臣,远小人”。这些建议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愿望。,2. 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一片忠心?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明确:诸葛亮的忠心主要表现在他在出师北伐前写这篇表文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上,对宫廷、相府的用人和工作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还表现在他追述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以及受命托孤,夙夜忧叹,为了实现先帝遗愿请命北伐,临行前对后主谆谆叮咛等等。诸葛亮的忠心历来为后人推崇,其忠心

5、不仅是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忠君报恩,更重要的是他这片忠心时刻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等责任感紧密相连,因而在境界上高于一般人的报恩心理。,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重点段落(第5、6 自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解读下列问题。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什么? 举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贞良死节之臣的例子。(举课本以外的例子。) 明确:以死报国的屈原或文天祥等人。 2. 这两段分别提到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两个故事,表现了刘备的知人之明。请结合你阅读小说三国演义的情况,指出这两个故事的名称。 明确:三顾茅庐、白帝托孤。 3.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6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

6、:追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 作者提出的建议主要在前5 个段落中,那么第6 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追述个人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说明自己出师北伐的原因、意义,切入本题。前面的建议,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国内稳定条件,而这段叙事则是说明自身既有出师条件,又有客观因素。至此,提出北伐请求,水到渠成。因此这段陈情述志,动之以情,意在打动后主,使之乐于接受前面的建议,与上下文貌离而神合,有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 5. 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文中哪六个字来概括?结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你认

7、为这段里哪两个字能够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办事态度? 明确:“报先帝”“忠陛下”;“谨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言,结束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对不确切之处要予以纠正。,四、整体把握,课外延伸,深入探究。(教师点拨),1. 下面是后人评论出师表的两段话,读一读,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通篇专以小人君子为言。一字一句,都从肺腑流出,不假修饰,而自为文章之胜。 明确: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似从作者肺腑涌出,析理透辟而又情深意切,确实感人至深。,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传统名篇,文质兼美,从本文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做到待人诚恳,做事应该忠心耿耿,说服别人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六、布置作业。 1. 课下背诵全文。 2. 课外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关于诸葛亮的事迹、材料或传说,讲给同学听。,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