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永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理 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62287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理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理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理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理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理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理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晋江市永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理 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晋江市永和中学2013-2014学年上学期 高二年地理-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学生姓名_ 学号 _ 年级 _班级_ 期中考试试卷(理科)本试卷共 8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 分核分人题满分得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第II卷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读下图。

2、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l3题。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与差异性 C整体性 D阶段性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 A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 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长江中下游平原誉称“鱼米之乡”,但汉代“或火耕而水耨,或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落后。古代不利开发的自然条件是( )。 水系分隔 土质黏重 气候潮湿 交通落后 A B C D4东北平原取代长江三角洲平原成为全国的“粮仓”,原因

3、是( )。 A人多地少,精耕细作 B水网密集,河湖众多 C人少地多,沃野千里 D地球变暖,热量充足 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5台风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要对台风进行及时监测的最佳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GP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遥感技术(RS) D气象预报6福建省是全国重要的林区,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用来测量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制定植树造林方案 B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 C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4、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图3-2-1所示的9个省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据此回答79题。 7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内蒙古、甘、藏、青B新、藏、甘、青C青、藏、内蒙古、新 D.新、内蒙古、藏、青 8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塔里木盆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退耕还草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灌溉农业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D.大面积植树造林 9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A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B扭转正

5、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D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有关部门对1973年N 2005年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读图,完成1011题。 10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出现了河流下游断流加剧现象,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水资源利用不当 11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下列行为或现象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以粮为纲,大力垦荒 积极退耕,还林还草 增加人口,加快发展 引水灌溉,挖掘土地潜力 A B C D 湿地包括沼

6、泽、河湖、沿海滩涂等,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12题。 12针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正确的利用方式是( )。A变“北大荒”为“北大仓”,建商品粮基地 B“围湖造田”,发展果蔬、花卉生产C.“退田还湖”,发展旅游 D进行大批量“耕海牧渔”,迅速扩大水产养殖面积读“长江流域图”,完成13-15题。 13. 该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正确的一组是( )水土流失严重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体污染A. B. C. D.14.长江近十几年洪涝频繁的人为原因之一是( )A.长江上游营造水

7、土保持林 B.中下游湖泊沿岸围湖造田 C.中游河道截弯取直 D.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15.该流域开发的优势是( )A、上、中、下游水能资源均丰富 B、天然黄金水道C、太阳能资源特别丰富 D、石油资源丰富 矿产种类各类矿产潜在价值占总价值的百分比() 能源矿产(主要是煤) 92.17 金属矿产 3.95 非金属矿产 3.88 合计 100 左表是某地区各类矿产潜在价值所占比例表,分析表中数据,完成16题。16.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A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B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C.矿种多、质量好 D.开采条件好,综合效益高 图3-3-1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

8、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去17-18题。 17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 B. C D. 18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 B. C D、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图343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M平原最适合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混合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 20M区域发展商品粮生产不利的自然

9、条件是( )。A光照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热量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图344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123题。21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该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缓慢,可能原因是( )。工业基础薄弱 矿产资源贫乏 劳动力缺乏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A B C D 22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A.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B生态环境变化和缓C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D工业稳步增长23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

10、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学生姓名_ 学号 _ 年级 _班级_ 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 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减缓农村发展 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A B C D 左图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完成2425题。24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A B C D25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A石油开采 B核电站建设 C港口建设 D海岛旅游开发 右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

11、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26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为资金 为技术 为劳动力 为原料A B C D27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C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化 我国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39,下图是我国西电东送示意图,读图完成2820题。 28西电东送是把西部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火电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主要分布在( )。A b Ba Cc Dd 29水能资源得到梯级开发的有( )。Aa、b Ba、c Ca、e DB30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这是因为( )。A使东部工业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