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课件 上海五四制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321688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课件 上海五四制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课件 上海五四制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课件 上海五四制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课件 上海五四制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课件 上海五四制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课件 上海五四制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悲壮的两小时》课件 上海五四制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 悲壮的两小时,教学目标: 感受科马洛夫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精神。 学习课文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使学生了解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一、导入: 师: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是幸福的,可是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却为他深爱的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出示课题悲壮的两小时。 这篇课文选自读者1995年第2期,文章刊登后,曾引起很大轰动,可是几年后,有些媒体却指出了此文的“五大硬伤”,并且证据确凿,因此判断其是一篇虚构的文章,应从教材中删去。(以多媒体展

2、示网上对课文的负面评论) 但是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中,编者还是收录了这篇课文,文章存在的问题,新教材的编者未必不知晓,但他们还是将其收录在教材中,如果你是编者,能说说你选择这篇文章的理由吗?,二、阅读实践: (一)阅读课文,感受课文表现的真挚情感。 师:在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真挚的情感。 (二)阅读课文,感受人物细节描写的妙处。 本环节可与上一个环节交叉进行,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于细微处见精神 ”的魅力。,(三)体会文章悲剧结尾的效果。 1. 师:悲剧美是一种崇高之美,悲剧感能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坚定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鲁迅先生曾有

3、过著名的论断:“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感转化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 课文正是以科马洛夫牺牲的悲剧性结局,达到了感染读者、警示后人的效果。 2. 以多媒体展示“航天烈士名录”,激发学生情感,落实单元情感目标。,三、拓展延伸: 师:虽然文章文质优美,可是它确实存在着“遗憾”,要让文章“合理”的留在教材中,请你仍以编者的身份,加一段编后记。 1. 与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在文体上做比较,第是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

4、为依据的。悲是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的文学作品。 2. 师小结:文学中的具有新闻性因素的文体,是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它们以忠实地记录事实为己任,与新闻有着某种一致牲;文学中的非纪实性文体,虽然也要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然而并不以事实为创作的前提,也并不追求客观地反映事实,而希冀从生活真实升华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境界。 3. 倾听学生编后记交流,加以点评。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与学生交流。,四、作业: 查找古今中外“感为天下先”的材料。,思考: 科马洛夫为何见到亲人后显得很激动? 答:因为他知道两小时后,他将随着宇宙飞船一起坠毁。 但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你认为他是凭什么控制住自己的? 答:他凭借自己对祖国、对航天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科学探索的执著精神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 科马洛夫为何要急促和坦然的讲述?两个词连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表现他为人类宇航事业献身而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请找出他与亲人告别时的神情,分析当时他的心情。 通过你的学习与认识,你认为科马洛夫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请学生到黑板上来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