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习题 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19266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习题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习题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习题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习题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习题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习题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习题 新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选择题1(2016江苏泰州35)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 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答案:D2 (2016湖南郴州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3 废丞相,设三司 设置厂卫制度 八股取士 设三省六部制A BCD答案:D3(2016黑龙江大庆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忽必烈推行行省制 明太祖废除丞相A BCD答案:C二、非选择题4(2016山东临沂2

2、7)(14分)下列材料摘编自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1923年12月21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二三十年以前的学生,他们有一种立志,就是在闭户自读的时候,总想入学、中举、点翰林,以后还要做大官。我今天希望诸君的,不是那种旧思想的立志,是比那入学、中举、点翰林、做大官的志还要更大。中国几千年以来,有志的人本不少,但是他们那种立志的旧思想,专注重发达个人,为个人谋幸福,和近代的思想大不相合。近代人类立志的思想,是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1)材料一中“中举、点翰林”所反映的科举制度,在明朝时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孙中山希望学生在“立志”时应该具有怎样的思想?(2分)材料

3、二 我读古今中外的历史,知道世界极有名的人,不全是从政治事业一方面做成功的;有在政权上一时极有势力的人,后来并不知名的;有极知名的人,完全是在政治范围之外的,简单的说,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2)在材料二中,孙中山劝学生们应该如何立志?(1分)请从中外科技发展历史上各举出一位“名望高大”的人物。(2分)孙中山一生所做的“大事”是什么?(2分)材料三 事事都要派人到外国去学,这还不是件耻辱的大事吗?中国派学生到外国去留学,最先的是到美国,次是到欧洲各国,最多的是在日本。极盛的时候

4、,人数有三万多。因为世界上无论哪一国,都没有在同时候派往到一国的学生,有这样多的人数。怎么样去图国家的富强?我们要图国家富强,必须要自己振作精神,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向前去奋斗。万不可自私自利,只知道要自己到什么地位,不知道国家到什么地位。这个要中国富强的事务,就是诸君的责任;要诸君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的希望。(3)当时中国派学生到外国去留学,为什么“最多的是在日本”?(3分)结合材料三,谈谈怎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这一目的。(2分)答案:(14分)(1)变化:规定命题范围为四书五经,答卷文体为八股文。(2分。答出“八股取士”也可)思想:注重发达人群,为大家谋幸福(2分)(2)立志:要做大事,不

5、可要做大官。(1分)例子:举出中外科技名家各一位即可(2分)大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分。答成“领导辛亥革命,创立中华民国”亦可)(3)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成为强国,比中国先进;(2分)日本是中国的近邻。(1分)不可事事都要派人到外国去学;要自己振作精神,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万不可自私自利,要主动担负国家发展的责任;要大力创新,积极为祖国发展作贡献。(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5(2016湖北荆门10)(7分)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

6、,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年材料二 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军机处位于乾清门西,军机大臣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只是跪着“听旨”,然后照皇帝的心意拟成条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下发。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1)材料一所说的“制度”是由

7、谁创立的?(1分)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的特点。(1分)(2)材料二中明太祖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1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1分)(4)根据材料四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2分)(5)材料一到材料四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1分)答案:(1)秦始皇。(1分) 皇权至上(或皇帝一人掌握政权)(1分)(2) 加强君权。(1分)(3) 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1分)(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分)(5)专制走向民主(或人治走向法治)(1分)6(2016山东泰安41)(14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

8、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发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1分)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大一统”之梦(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3分)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3)材料三

9、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4分)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2分)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1分)(6)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答案:(1)韩非子。(1分)(2)秦:焚书坑儒。汉: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10、,独尊儒术。(1分)在长安设太学,推行儒家教育。(1分)(3)任用贤才,(1分)任用房玄龄为相(或任用杜如晦为相)。(1分)善于纳谏,(1分)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1分)(4)明太祖朱元璋。(1分)设立:秦朝;废除:明朝(2分)(5)军机处。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2分)(6)辛亥革命。(1分)7(2016广西南宁14)(8分)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东方逐渐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明太祖废除宰相以后,皇帝直接管理政务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随时可以逮捕、拘禁、处死官吏与百姓朱元璋恢复科举制度时,规定读书

11、人只能读“四书”因此,这个政权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专横暴力。材料二 此时西方发生的两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旧大陆的人类因为新大陆的发现,忽然得到了一大批财富。发现这批财富的西欧白人,利用这些财富发展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然后发展为近代的帝国主义。以上材料均摘自许卓云著中西文明的对照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的具体表现。(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这一航海活动历史上称作什么?(1分)请列举一位为此做出贡献的航海家。(1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12、(1分)(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东方落后的原因。(1分)答案:(1)皇帝直接管理政务,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随时可以逮捕、拘禁、处死官吏与百姓,读书人只能读“四书”。(3分)(2)新航路的开辟;(1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任答一个即可,1分)(3)工业革命的影响。(1分)(4)政治制度落后,经济发展落后。(答出一点即可,2分)8(2016湖南邵阳25)(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图示,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知识,有助于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结构。下面是王明同学依据初中教材而绘制的我国古代部分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材料二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渊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1)材料一中的示意图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个朝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3)下列是王明同学正在制作“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表格,请不补充

14、表格中的部分论据。(6分)并指出王明同学评价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方法。(2分)论点(积极作用)论据第一,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及生产活动,巩固国家的统一;秦朝修建_,隋朝开凿_,明朝营造北京城等论点(消极作用)论据第一,强化思想文化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秦朝焚书坑儒,明朝入股取士,清朝_等。答案:(1)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六部制。(4分)(2)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4分)(3)秦长城,大运河,文字狱。(6分)坚持史论结合,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2分)9(2016湖南株洲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_即位,增设进士科,一般都从此

15、时起,科举制正式产生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注: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注: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贞观八年加试经史,唐高宗默念加试帖经、杂文,天宝年间始专试诗赋并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明书、明算等。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自元代定科举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明代相沿不改,又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清朝沿用明制而不变,直到光绪三十一年(_年)推行现代学校教育,科举制度才被废除。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