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15302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3)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3)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3)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3)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3)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3)(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大石桥市辽宁省大石桥市 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学年高二语文 1010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儒家礼教与古代服饰着装 历史上,儒家礼教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服饰着装为其表现 形式之一,它成为了承载儒家伦理道德教化的载体之一。 首先,传统服饰着装体现君子道德。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系列贵族 男子服饰的规范,像“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 “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等,为君子传 统服饰的基

2、本准则。以其中最典型的冠来说,其穿戴方式相当严格。一般规定古代男子二十 岁行隆重的冠礼,并且冠是士以上阶层的身份标志,一般情况下不能免冠。另外,从服饰配 件中的玉来说,古人之所以做到“古之君子必佩玉”以及“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首先是因 为玉本身所折射出的君子品德,就连在佩戴玉的方式上也必须做到“君在不佩玉,左结佩, 右设配,居则设佩,朝则结佩” 。说明中国传统服饰从服装到配件甚至到穿戴方式,都注重 体现君子的品德。而穿着“奇装异服”在当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受到严厉谴责和禁止。 其次,传统服饰着装体现妇女道德。服饰自古以来就与妇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儒家 礼教决定着妇女的穿着。西汉,董仲舒利用

3、阴阳家的神学观,提出了他的三纲之理:君、父、 夫为阳、为上;臣、子、妇为阴、为下。这一观点奠定了儒家“男尊女卑”的“三纲五常” 伦理思想,礼教成为真正束缚妇女的绳索。妇女所着服饰体现着严格的“贞操”观念。古代 妇女无论春夏秋冬都必须穿三重衣,并且还必须做到不露肌肤,不显轮廓,目的是为了掩饰 形貌曲线,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境界,这在秦汉时期的深衣服饰中体现得最为明 显。儒家礼教所主张的“男女不通衣裳”及“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等规定又进一步明确 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尊卑之分。另外,礼教文化用“女红”将妇女约束在狭小封闭的生活圈 子之内。也正是因为这所谓的“女红”美德,才形成经久不衰的七月七

4、日“乞巧”风俗。而 这种女子的从属地位及古代妇女“包”文化、 “女红”文化是形成缠足的直接原因。 最后,传统服饰着装体现忠孝道德。中国历代章服制度中都有一些服饰被直接赋予忠孝 的意思,如明代的“忠靖冠服” ,崇祯时为百官燕居时用,取其“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 义。清代的“忠孝带”是挂在腰上的帉,为阔而短的带子。读书人一入宦门就要佩忠孝带, 它的用途说法不一,其中之一是说使用于皇帝赐死自缢用。清后期在带上绣忠孝二字,使官 吏们时刻不忘忠孝。另外,在忠孝礼教道德思想中,又以“善事父母”为孝道中的大事。表 现在服饰上,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保护身体,第二种是着装不违反孝道,第三种是“饰 终” 。 “

5、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蓄发束发是中原民族长期形成的习惯, 成为中原文化的标志之一,断发、披发、髡发都被视为蛮、夷等,髡发还被看成是一种带有 羞辱性的刑罚。清朝初年满族强迫所有汉族男子剃发,当然也就引发了许多悲壮的事件,忠 孝思想的根深蒂固可想而知。 (节选自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 统服饰研究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君子有他们的一套服饰着装准则,其中在冠的穿戴上体现 尤为突出,平时不能随意免冠。 B玉细腻莹和,折射出君子品性。为了表现自己对君子品德的持守,古人对佩玉非常讲究, 在佩玉时间和方式上都有严格要求。

6、C董仲舒借助神学观提出了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且贵阳贱阴的三纲观,儒家“三纲五 常”的伦理思想基本趋于成形。 D中国古代女子自小学习女红,并把它作为一种美德,在这种欲求的推动下而形成了中国 古代特有的一个女性节日乞巧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不是先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可以看出古代贵族对孝道的遵从,以及其 在儒家礼法影响下的自律意识。 B秦汉以前,儒家礼治思想已基本形成,但其对妇女的思想与言行的约束力还并不强,妇 女服饰上的礼教思想也体现得并不很明显。 C古代妇女“包”文化指的是古代女子为掩饰形貌曲线而穿着严密遮蔽的服饰,并且“出 门必拥蔽其面” ,

7、从而形成的一整套习俗及内含其中的儒家礼制。 D剃光头发作为一种带有羞辱性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古代中原民族对作为中原 文化的标志的蓄发束发行为的自觉坚守。 3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劳动者劳作时随意地袒胸露背,除了是因为劳动所需之外,还因为他们受儒家礼教 文化影响很小。 B秦汉时女子要求着深衣服饰,它因“被体深邃”而得名,其对衣服的层数与严密性都要 求很高,突出体现了儒家所谓的妇德思想。 C明代要求官员朝堂内外须着“忠靖冠服” ,提醒官员常思尽忠补过;清代要求官员开始做 官时就必须佩带忠孝带,让官员时刻不忘忠孝。 D清初剃头令一下,江阴人为誓死捍卫颅上发

8、而起义,守城近百日,近七万人战死,足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思想影响之深。 【答案】 1C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题属于观点迁移判断型题目。解答 这种类型题目,应先阅读全文,把握管仲的经济观点;然后再逐项分析,分析可知, ABD 项,符合原文意思。C 项,原文是“这一观点奠定了儒家男尊女卑的三纲五 常伦理思想” , “奠定”是打下基础之意,并非最终形成。此处偷换概念或曲解原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

9、点的辨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 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C 项原文为 “明代的忠靖冠服 ,崇祯时为百官燕居时用” ,选项中“明代”错,仅崇祯时期, “燕居” 是闲居之意,不包括朝堂之上。此处属范围扩大或曲解原意。ABD 项符合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林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

10、推表。宣和六年, 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 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 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 乎?是不可不赏!”乃以闻。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秩满,调泉州晋江县 丞。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前守匮于赋,故事戍 者既行,居者增餐钱,而州不时给。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色,公不为动,徐曰:“若 辈欲反,必先杀我。餐

11、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 ”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而令月 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 路刑狱,公力辞不就。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训词曰:循良之 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有言于丞相 者曰: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转运副使。 命下,八郡耸然曰:此真监司也。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 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是岁乾道六年也。 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12、。 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 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公自律清苦,一夕视 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公曰: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节选自杨万里林运使墓志铭 ) 【注】猘:zh,猛犬。祠禄:官名。闑:ni,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 人臣义 B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 人臣义 C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

13、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 人臣义 D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 人臣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字,又称“表字” ,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 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建炎,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 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丁忧,古代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

14、“丁太夫人忧”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林公果敢善断,有勇有谋。贼人想要侵犯城邑,他不跟同僚商讨,不发檄文请求援助, 带领士兵在贼人发动袭击时将敌人一举擒获。 B林公处变不惊,虑事周详。漳州征兵,当守边之人因州郡拖欠餐钱而聚众闹事时,他不 慌不忙,恩威并施,处理好了突发事件。 C林公一心为民,体恤百姓。有一年发生大的疫情,他准备了稀粥、药物,在各地区救济 百姓。南康、临漳每年的山泽收入全部捐献给百姓。 D林公为官自律,清廉节俭。一天晚上办理公务结束,有人举着蜡烛送他到大门口,他却 说这是公家的蜡烛,让人赶紧拿走。 7把文中画横

15、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l)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 (2)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答案】 4D 5A 6A 7 (1) (林公)带领士兵趁夜出征,黎明到达贼人所在的地方,贼人正杀牛斟酒,聚集在神 祠中,于是(林公等人)突然袭击他们, (贼人)没有一人幸免。 (2)太守器重林公处事周详完备,有多年都不能决断的案件,全都把它们交付给他, (案 件)没有不迅速决断的,人们心里很佩服他。 【解析】 4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 试题分析:A 项字是成年才取的,而

16、名不是。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 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6 试题分析:A 项“在贼人发动袭击时”错误,原文为“可先未发禽也” , “贼方槌牛酾酒,聚 神祠中”可知贼人还未发动袭击。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 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 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