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13399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吕梁市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敬”的当代价值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

2、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

3、“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文明的基础上。小农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

4、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

5、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C“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D“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B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C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

6、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C在家庭作用日趋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答案】1C2B3D【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这样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 ,文章第二段说,“最早

7、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但不能说“敬最早源自活动”。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B项,“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这一说法于文无据。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

8、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从文中“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一句可以看出二者不是因果关系。B项,“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和“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是“敬”的内涵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不是孔子“对于敬的贡献”。C项,“血缘关系愈加淡薄”“局限性越来越大”于文无据。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

9、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

10、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

11、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B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C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恪有孝

12、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7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

13、以备位。【答案】4C5D6C7(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2) 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解析】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持节:拿着符节。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

14、精力分析难断句,根据语境作出相应调整。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曰”“也”“于是”“为”“即”等。此题按主谓宾断句。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C项,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以”译为“用”、“晓”译为“开导”、“

15、折节”译为“改变当初行径”。(2)句中关键词“虑”译为“智谋”、“经画”译为“谋划”、“但”译为“只”、“蹙”译为“紧急”、“诚”译为“确实”。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