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7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12680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7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7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7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7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7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学期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07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每空3 分,共9 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

2、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3、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4、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1.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5、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

6、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二、古诗文阅读(选择题每空3 分,共19 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

7、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

8、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贫困 B.顾计不知所出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项是 ( )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9、B.两个“而”宇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6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项是 ( ) A擅长辞令,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白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白刎。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泽文:_(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南歌子贺铸疏

10、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注】贺铸:(10521125) 字方回,北宋词人。不附权贵,因喜论天下事,尚气使酒,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退居苏州,杜门校书。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8.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9.这首词的下阕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6分)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2) ,不仁。(烛之武退秦师)(3)

11、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4)太子及众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5)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记念刘和珍君三、文学类文本类阅读(25 分)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4)题。(25分)小上海1972田洪波其实,1972年的秋天与往年没什么两样,几阵秋风扫过,便吹黄了绿叶,摇弯了稻穗。但对于16连的小上海许鸣久而言,母亲病危的电报讯息犹如无垠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于他19岁的心间。他扔下刨粪的锄头,面冲西南方向虔诚地跪下,凄惶地向着碧蓝的天宇喊了一声“我的亲娘啊”!许鸣久是16连为数不多的上海知青,长着一张眼睛含笑的娃娃脸

12、,因此知青们都习惯喊他小上海。其实这个绰号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小上海为人比较小气,有一次探亲回家,回来时只给同寝室的战友带回八块大白兔奶糖。每月15元的工资收入,他除了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外,就是隔三差五到十几里外的山民家中,采购一些黄豆、花生之类的农产品,宝贝似的寄给上海的父母。还有一点,知青们也不太买小上海的账。一般田里干活,知青们总能摸到青蛙、泥鳅、黄鳝什么的,尤以小上海抓得最欢。回连队后大伙用锅蒸了吃,小上海总是很在意自己分到的那一份。小上海的绰号由此在他19岁时传了开来。小上海秋天回的上海,却是在初冬才回到19连的老巢。他瘦得几乎没了人样,不到一百斤的身体仿佛随时会被凛冽的寒风刮倒,原

13、本含笑的眼睛已经完全塌陷,这使他看上去有点儿像阿尔巴尼亚人,而且他的唇上蓄了胡须,让他那张娃娃脸多了几分沧桑。他的左臂上戴了黑纱。他向队部领导和大家汇报说,他回上海的第二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倍受打击,几乎一夜就白了头发,他于是每天小心陪着父亲,给他讲连队里的事儿,抚慰父亲心灵上的伤痛,直至假期临近才与父亲抱头痛哭地作别。这次回来,他没给大家带任何东西,但没人责怪他。其后的日子,孤苦一人的父亲成了小上海无尽的牵挂,他们开始频繁通信,诉说彼此的思念之情。这时候的小上海也似乎更小气了。那会儿的粮食是连队定了量的,个大的每月50斤米,个小的或女同志只有不到40斤。小上海自然就在个小的行列。一天劳动下来

14、,大家常常吃不饱肚子,就有人抱怨着私下里骂娘。小上海却琢磨着买来大碗,每餐打两次饭。第一碗饭吃过后偷偷把碗洗净,再排队去打第二碗饭。他的把戏很少有人发现,等大家醒过神来时,连队领导已经开始注意地盯住每个人的饭碗了。北方的冬天经常刮大烟泡。土地连着冰茬很难刨动,这无疑增加了劳动难度,结果在一天夜里,弱不禁风的小上海就被流感击倒了。一连几天高烧不止,还说胡话。起始,有几个知青战友兴灾乐祸省吧,这回患病看你怎么省!但连队里有经验的东北战友还是全然不顾这些,一天几趟地往大队合作医疗站跑,自己垫付了药钱,让赤脚医生开回诊病处方,提回来大包大包的中草药,一锅接一锅地煮给小上海喝。服完药,还用一枚铜质小钱,滴上几滴菜油,轻轻为小上海刮背,把小上海刮得哭爹喊娘,全身红紫。然后,用被子把他严严实实捂上,弄得小上海很快大汗淋漓。几天功夫,小上海就可以下地干活了。那东北战友垫付的药费,也被小上海执拗地一次还清了。但大家发现,大病初愈的小上海更加勒紧了裤带,似要把生病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