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价值链分析及协同管理研究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5300243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工业园价值链分析及协同管理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态工业园价值链分析及协同管理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态工业园价值链分析及协同管理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态工业园价值链分析及协同管理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工业园价值链分析及协同管理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工业园价值链分析及协同管理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沿海企业与科技 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AB? C D E F ? G ? % HI?J? KL?MN?OP?QR8:QR? ? ST?UVWXYZ;4?_?a?bcdefg?hijk? 持 续 竞 争 优 势 生态工业园的建立在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降 低、 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提高、 经济活 动与自然协调度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是人与 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的选择。但同时由于 生态价值链或园区本身的局限,目前我国发展生 态工业园存在以下难题:(1 ) 废弃物的分类和有用 成分的提取需要相当的技术和高水平的操作人 员, 而一般企业并不具有如

2、此能力。这就导致下游 单位在对上游单位废弃物的回收、再资源化或转 化为成品时利用率过低,同时在此活动中又产生 了更多的更难再循环利用的废物,促使企业加大 对人力与设备的资金投入, 成本增加;(2 ) 生态工 业园以物质闭环流动为指导,这就使得区内价值 链过于封闭、 选择范围狭窄。它偏重于区内物质能 量流动, 而忽视区内与区外价值链的链接关系, 导 致整个园区难以通过 “链式招商” 的方式吸引外来 企业入园共生,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3 ) 生态工业园 过于严格的工艺流程和产品要求,这就使企业在 选择生态工业园时必须适合其运行模式,导致企 业适应能力低、 缺乏灵活性。 四、 生态工业园价值链协同

3、管理研究 通过对生态园价值链特点、 本质属性、 相互关 系等的研究,认为目前生态工业园价值链网络关 系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立足于生态工业 园的价值链协同管理,对其系统的优化与整合具 有明显的优越性。 (一 ) 价值链协同管理实现途径 价值链协同管理主要通过区内、 区内与区外两 条途径来实现: 1. 园区内价值链的协同主要体现为利用率及 23 循环利用率的提高。企业是园区的主体, 协同也应 以企业为单位。黄兴生态工业园系统以工业生产 组织、 农业生产组织和居民生活部门为单位, 通过 各单位之间以及与园区污水处理厂、科研开发机 构等进行物流、 信息流、 资金流链接, 构成了一个 共生的生态价

4、值链的网络系统。其中, 清洁生产是 促进企业内部价值链链接关系有效途径之一, 企 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包括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 和清洁产品等三方面(马俊杰, 2004 年)。 因此, 价值 链流程相应包括产品设计、 工艺流程及管理等, 在 推进清洁生产时必须建立客观、 科学、 统一的评价 指标体系,对全过程进行定量评估, 纠正或扬弃不 达标点。企业之间相互关系也是生态工业园价值 链协同的重要载体,其中价值链结构既有链状也 有网状,网状型结构是链状结构的进一步相互联 系, 使整个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循环经济是企 业之间的耦合的有效方式, 通过实施循环, 可以使 价值链链接关系更紧密, 系统更稳定

5、。 2. 区内与区外价值链的协同也包括吸引区外 各类型企业进入区内共生网络系统,生态工业园 共生网络关系的建立是基于相互有吸引对方的力 量,在给对方利益的同时也造成自身增值的“双 赢” 关系。而这吸引对方的力量是聚变活性因子的 结果, 强势资源、 稀缺资源、 优势资源往往是聚变 的源泉(王兆华, 2003 年)。如黄兴生态工业园就以 物质、 能量、 信息集成为方法,通过区内生态价值链 条与远程信息链相结合来规划生态园价值链系统 的发展 (王瑞贤, 2005)。因此, 我们必须大力培育、 发展聚变活性因子, 通过 “链式招商” 的形式把区 外链吸引进区内。 (二 ) 价值链协同管理措施 1. 建

6、立完善的法律检测程序和监督系统。废 弃物排放标准及循环利用等, 必须从原材料能源、 工艺生产, 到最终成品进行全过程控制。而这些流 程皆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检测程序和监督系统, 这将有利于生态工业园区经济、 社会、 生态效益的 全方面发展, 克服生产与环保相脱离的现象, 将污 染消除于源头。中国首次发布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 区标准(试行) 、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 和 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 等三项 标准, 为我国生态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可靠、 权威的 定量评价体系, 有利于指导实践。但生态法律制度 等建立的同时也必须建立一套结构设置合理、 指 标选择恰当、 方法适合的评价体系,

7、而这些更有效 地推动清洁生产和链接关系的量化评价,更能客 观地反映清洁生产水平的实施程度和整体价值链 系统增值情况,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与差距。如产品 生命周期生态评估、 环境会计与审计等。 2. 加强技术开发及处理能力,强化技术创新 机制。这些为利用率、 循环率的不断提高提供优越 的技术来源。如贵糖早在 1980 年就成立了认定为 国家级技术中心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年 以来, 正因为借助 “产学研” 科研的力量, 开展甘蔗 高产高糖、 制糖新技术、 蔗渣造纸、 蔗糖深加工、 资 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开发 (蒋国 治, 2001)。 正是这样才使蔗渣浆转化为卫生纸的利 用率将近

8、 100%,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给企 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黄兴生态工业园区在 跟踪国际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突破技术难 关。目前, 我国对技术投入方面明显不足, 造成废 物或副产品在循环过程中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致 使整个价值体系流程不畅,间接影响了整个生态 工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政府部门及单位必须 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融资渠道。 3. 降低入园阻碍, 建立完善的财政金融体系。 谢家平等 (2005)认为各级政府应对从事和循环经 济相关的生产技术工艺研究、示范和培训给予一 定数量的财政支持,对实施清洁生产和自愿消减 污染物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同时建立 绿色投资基金及

9、生态保护的项目,为园区中小企业 研发生态技术提供免税或低息贷款等优惠。强有 力的资金投入必将为园区功能提升提供了可靠的 支撑。如贵港截至 2001 年用于三废治理就达 4 亿 元,如今贵港价值链网络系统的耦合与当年工艺 技术方面的巨大投资不无关系。因此, 我们在大力 培育生态工业园的同时, 应降低企业入园的壁垒, 如降低税收、 提供优惠政策。同时, 应建立信息咨 询服务点, 促进知识等的传播。 4. 培养价值链的层级性与互补关系,建立补链 来丰富工业系统的多样性。这就会不断加强各链 条的横向、 纵向整合,合理匹配生态价值链上各链 条的能力与强度。如贵港在形成了 “甘蔗制糖 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

10、制复合肥” 及 “甘蔗制 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两条主要的生 态价值链的同时,通过建立补链形成了“制糖滤 泥制水泥” 、“碱回收白泥制轻质碳酸钙” 等多 条副线工业生态链(梁雅丽,2005)。 总之, 生态工业园区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营养 关系而建立的系统, 是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区 内及区内与区外的链接关系的协同管理,为价值 链系统的耦合及经济社会生态 “三重绩效” 的提高 提供了一种科学、 系统的分析工具。(下转第 21 页 ) 24 时, 还要考虑信息的类型和可获得的信息量, 以及 可获得信息的可行性和费用。尽管取得了一定的 进展, 但有关海洋资源价值的量化评估, 国内外至 今尚无成

11、熟、 统一的方法可以遵循, 主要表现在: (1 ) 海洋资源价值理论尚没有统一, 价值来源、 价 值确定方法、价值模型没有规范且争议较大;(2 ) 如何将单项的资源核算综合起来构成整体的海洋 资源核算体系,它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表达方 式如何确定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3 ) 通过何种途 径将海洋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之 与现行的国民经济体系具有很好的接口,对原有 的核算体系没有很大的冲击,相互之间仍然具有 很大的可比性, 这方面鲜有研究, 研究成果难以转 化为生产力。 本文提出的海洋资源价值评估方法还不是十 分完善,今后还应在对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分析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海洋资源价值评

12、估的概念性 公式和基本计量框架。通过对各类实例的研究, 对 提出的基本计量公式和框架进行修订、 补充, 使之 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徐质斌.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J .国土 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 (1 ) . 2 许启望,张玉祥.海洋资源核算 J .海洋开发与管理,1994, (3 ) . 3 张杰灵,金建君.我国海岸带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J .海洋地质动态,2002,18 (2 ) . 4 吴姗姗, 刘容子.渤海海洋资源价值量核算的研究 J .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 (2 ) . 5 Clawson M, Kentsch L J.The

13、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1966. (上接第 24 页 ) 这对加快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的规划、将园区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起到巨大的 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劳爱乐,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 M .北京: 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3. 2 孙大鹏,苏敬勤.生态工业园价值链分析及管理研究 J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6). 3 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 模型研究 J .中国软科学,2003,(6). 4 王灵梅,张金屯.生态

14、学理论在发展生态工业园中的应用 研究 J .生态学杂志 ,2004,(23). 5 龚晓宁,钟书华.生态工业园区内工业链特征分析 J .中 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0,(6). 6 Suren.Erkman.工业生态学 M .徐兴元,等,译.北京:经济 日报出版社, 1999. 7 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J .生态经济, 2002,(4). 8 蒋伏心.中国工业化模式发展与转换 J .江海学刊, 2005, (4). 9 王瑞贤.我国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研 究 D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0 蒋国治.走蔗糖产业生态园区发展之路 J .沿海企业与 科技,2001,(1). 11 谢家平,孔令丞.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2005,(4). 12 徐大伟,王子彦,谢彩霞.工业共生体的企业链接关系的 分析比较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为例 J .技术经 济, 2005,(2). 13梁雅丽. 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成功解决结构性污染 N .中国环境报,2005- 04- 06.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