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85190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定型的种群个体数量在近期内一定保持不变 B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与地形无关 D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如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B. 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 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 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3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

2、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4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5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89只鼠,第二次捕获57只鼠,其中有标志鼠30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 A169只 B86只 C190只 D292只6右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

3、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8“率”是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下列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

4、,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9下列关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模型就是原型 B.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C.数学模型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数学方程式、曲线等 D.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也常用到假说演绎法10右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其数量仅表示种群内迁出的和死亡的个体数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而减少的个体数 A. B. C. D.11有关“探究培养液中

5、酵母菌中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A取样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B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C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选择邻近的一个小方格计数 D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上下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12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玉米田中某种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研究该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C.该农田中的玉米长势不整齐,故其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 D.随机扫取玉米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3下列关于“J”型曲线和

6、“S”型曲线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呈“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受环境的影响 B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代表各自的增长率 C呈“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不变,而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有最大值 D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其种群数量都以“J”型曲线模式增长14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 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C. 物种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物种丙的数量增加

7、D. 物种乙的数量减少会导致物种甲的数量增加15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300100159.44.52.4 A.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C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C处植物种类少,竞争较弱 B.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

8、于次生演替,但土壤中的有机质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C.落叶树在地点C处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中缺少相应的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或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 D.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地点B处草、蕨类植物、灌木、松树以及落叶树都有分布,体现了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层现象23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24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9、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25如图是温带某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代表两种数值变化的两条曲线,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量。、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依次是( ) A.土壤腐殖质的总量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 B.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 C.植被的生物量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D.食肉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总生物量26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 图中有5条食物链 C. 秸秆利用后的废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利用 D. 建立农田生

10、态系统的目的是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27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曾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着的能量(NP=GP-R),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 B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C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13%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28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人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B.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36%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羊同化的能量为64%n29读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图1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C.图2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 kg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G/125 kg D图1中蛇突然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也将大量减少30如图中X代表某一生物学概念,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