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85101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宜昌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总分:50分 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道题,每题2分,共40分)22.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这主要源于古代的A禅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分封制23.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郡县制的消亡 C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分封制的瓦解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

2、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5.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B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C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26.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皇帝处理一切事务 B皇权至高无上C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D皇帝独尊27.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A王室子弟B功臣C商代贵族D诸侯28.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29.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4、 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30.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3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3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

5、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3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3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

6、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5.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36.“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3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

7、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38.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B.皇权至高无上,实行个人独裁 C.嬴政自称始皇帝,实行王位世袭制 D.皇权空前加强,在中央设三公3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

8、制度40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4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二、主观题(本部分共1道题,共10分)42、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

9、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

10、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请回答:(1) 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 据材料二、三,概

11、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历史答案】一 选择题(本部分共20道题,每题2分,共40分)22232425262728293031ADCDBABBAD32333435363738394041CCDBBAABDC二、主观题(本部分共1道题,共10分)42 (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3分)(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4分)(3)变化的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