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85054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24题1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封建社会一种成熟的皇位继承制度。但有学者根据二十四史的本纪对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做了计量学分析,得出结论,在中国秦到清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大概2/5的皇帝是依靠嫡长子继承制登上皇位的。对此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A.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B.历史结论的发展性和历史认识的多元性C.制度的原则性和实行的灵活性D.史实的客观性和历史解释的主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王位继承原则上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体现了“制度的原则性”,但实际上还有3/5的皇帝不是依靠嫡长子继承制登

2、上皇位的,这体现了“实行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没有提到“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依据材料可知田庄经济农作物品种繁多,且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可见田

3、庄经济可以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排除D项。3秦、汉、唐都有过大规模迁徙富豪,使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的事情。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不立田制”。据此可知,宋代A.土地私有权的完整性得到承认B.土地租佃关系不断衰退C.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受到抑制D.人身依附关系更加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重要地位,由材料文字“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可知这种土地私有权在专制皇权下是没有保障的,而宋代则“一改此法,

4、不抑兼并、不立田制”,说明宋代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土地私有权由得不到保障到被认可的变化,与土地租佃关系、人身依附关系无关,B、D两项均排除;C项表述与宋代“不抑兼并”相悖,排除。4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C.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魏晋南

5、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出现很多“为孝义”“为保卫家园”“为忠君”而战的女性形象,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故A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普遍推崇”说法错误,排除C项;“武士精神衰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根源是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B.政局动荡流民的大量出现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本质上都是土地国有制度,三国

6、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大量流民出现,政府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流民使用,故B项正确;曹魏和南朝宋不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6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这表明唐宋文化A.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B.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C.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D.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文化。“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B项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

7、除;据材料“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可知唐宋文化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故D项正确。7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农粮钱”、“餐钱”、“晶给券”、“彭茶汤钱”等津贴。据此可知,宋代的俸禄制A.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C.促使重文轻武局面出现D.易于滋生腐败堕落现象【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俸禄以货币为主”,有“月给俸钱” “农粮钱”、“餐钱”、“晶给券”、“彭茶汤钱”,这些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重文轻武”在材

8、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宋代官员除了俸禄外还有各种津贴,就是为了防止滋生腐败贪污,排除D项。8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江南五万九千家“富户”迁到首都,他们的土地则转变为“官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此举的主要作用是A.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B.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C.将地方财政权集中于中央政府D.有效的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据材料“将江南五万九千家富户迁到首都,他们的土地则转变为官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故B项正确;“将地方财政权集中于中央政府”与

9、材料信息“将江南五万九千家富户迁到首都”不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9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土地自由买卖的结果,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显示,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0、。10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闽浙交界处的山中,闽西商民中有资本者充当雇主,称“寮主”,而“菁民”则为具有自由身份的雇佣劳动者,“菁民”向“寮主”交地租,这是一种在农业领域出现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体现了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C项中的“开始出现”在材料

11、中没有体现,排除;A、B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11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该项政策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圣库制度”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农民积极性,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可知这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得到土

12、地,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21926年,国民党通过议案,确定了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纲之一是减少农民田租2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公布了佃农保护法,规定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40%。1930年颁布了土地法,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37.5%。这说明当时的国民党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保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C.赢得了全国农民的支持D.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运动。1926年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减少了对农民的剥削,可见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3据统

13、计,19371939年,美国对日本出口了价值七亿一千六百万美元的各类物资,是同期对华出口额的五倍。对日本的战略物资输出,直到太平洋战争才停止。这说明了A.美国从日本侵华战争中取得利益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符合美国利益C.美国与日本的在华利益基本一致D.美国的支持鼓励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据材料可知19371939年美国大量的向日本出口物资,使美国大发战争财,故A正确;B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排除D项。14张自忠将军在一次会战中向总指挥李宗仁汇报时,讲到自己率领的第59军在两次山东临沂战役中伤亡惨重,但也成功地粉

14、碎了日军在该地会师的计划。该会战最有可能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据材料信息“向总指挥李宗仁汇报”“山东”可知是指1938年的徐州会战,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1520 世纪初,清政府颁发钦定大清商律“商人通例”,其中第3 条规定,女子于法定之场合,得营商业,但必须呈报商部;第4 条规定,妻得夫之许可书,且呈报商部,得营商业,但夫于妻之债务,不能辞其责。这说明A.洋务企业出现多元化B.清政府传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C.“法律为本”思想深入人心D.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繁荣阶段【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

15、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允许女子从事商业活动,可见传统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故B项正确;20 世纪初“法律为本思想深入人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16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思想。严复是维新思想家,“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 “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反映了生物进化论中优胜劣汰的思想,这对原有的排外思想进行了冲击,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严复是维新思想家,不是革命家,排除D项。17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