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85026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7年春期末联考高一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A. 南稻北粟 B. 因地制宜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汜胜之书关于农业的耕作原则、栽培技术、管理方法做了详细的记述,这就反映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选D项,A、B、C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2. 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

2、制工具13件(计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缨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这说明当时A. 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B.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C. 牛耕得到较快推广 D. 青铜时代已经结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状况。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即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并不意味着青铜时代已经结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精耕细作技术和牛耕的问题,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铁器3. 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

3、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A. 汉代长安 B. 北宋东京 C. 元朝大都 D. 唐代洛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故D正确。汉代长安对商业管理严格,故A排除。唐代洛阳仍然实行坊市分开,故B排除。元朝大都,不是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的朝代,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

4、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4. 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主要原因在于A.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答案】CB表述过于绝对化;D明显属于外在的原因。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5. 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原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就

5、开始了。”他所说的“全球化进程开始”主要指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B. 世界历史从此开始C. 美洲与欧洲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D. 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19世纪,A项排除;B项说法明显错误,可直接排除;新航路开辟后,不仅是欧美之间出现经济联系,世界各地的联系都在加强,所以排除C,选择D项。6. 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地名。这些地区名称冠以“新”的主要原因是A. 新兴城市出现 B. 殖民扩张 C. 新的民族诞生 D. 新的国家独立【答案】B【解析】:伴随着新航路的开

6、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扩张逐步加紧。他们在美洲侵占的殖民地大多用本国的地名加以命名,为了与本国的原地名相区别,往往在侵占的殖民地地名前加上“新”字。所以,此题选择B。7.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D.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答案】A【解析】:依据

7、材料中“历史性的转变”可以判定“先机”是指在世界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英国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使英国“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依据材料“17世纪”和“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可知英国在19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凭此英国可以“傲视全球”。所以选择A。8. 托拉斯(经济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政府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它表明当时A. 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B. 国家实行“混合经济”C. 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 D. 政府成为“总资本家”【答案】A【

8、解析】:托拉斯是经济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托拉斯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从而影响国计民生,但托拉斯也会采取一系列的有效管理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人们对托拉斯认识改变的主要原因,所以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9.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路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洋务派的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B.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C. 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D. 李鸿章与外商相互

9、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和签订的齐价合同,说明了轮船招商局已经具备了与外国轮船公司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外国轮船公司的认可。所以,选择C项。10.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C. 外国资本主义企

10、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分别依附清政府或者洋人的情况,这说明当时靠民族企业自己的力量难以生存,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环境,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的,选项中AC都是题干现象出现的某一方面的因素,而B项还不完全正确,清政府对民族企业更多的是压迫和剥削。所以答案为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1. 江苏省常熟市凌巷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

11、,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A. 互助组 B. 高级合作社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答案】D【解析】从材料判断,这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12.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直到21世纪初“邓小平的高瞻远瞩”才变成现实。对邓小平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A.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全面

12、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 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和“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排除A和D;“一国两制”的构想 在20世纪80年代初,可排除C项,所以此题选择B项。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A.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C.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

13、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 “20世纪90年代”和“沿江”战略”,结合所学,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故选A;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2013年提出,指加快西部开发,发展同 中亚、 西亚和 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故排除B;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就是要全面构建多产业、宽领域、大纵深的全方位、立体化对外开放,排除C;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1985年,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外开放【名师点睛】对外开放的基本过程: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后,长江

14、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14.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 增强企业活力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 发展非公经济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围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

15、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与辨析。给我们松梆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时间也不吻合,所以排除BCD。故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5.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 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B. 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 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 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变迁,服装出现多样化,根据材料意思可直接选出A项。材料中没有中西服饰难以共存的意思,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反映尊孔复古的情况,排除C项;追求时尚成主流违背史实,排除D项。16.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A. 有线电视 B. 互联网 C. 卫星电视 D. 无线广播【答案】B【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