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84909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孝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孝感市七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请将答案全部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祝考试顺利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

2、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分别引自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若自原词观之,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将其比肩而立,这只是由于联想而已。 “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

3、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不过欣赏者之联想与创作者之联想又微有不同。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为具体之意象;欣赏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的意象,由联想而化为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与思想。创作者的联想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简明的例证,其一是李后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二是秦少游“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自“离恨”到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自“回肠”到金炉断尽的“篆香”,这当然是联想。而“离恨”和“回肠”是抽象的感情,“春草”和“篆香”则是具体的意象。使读者自此具体之意象中,对抽象之感情、感觉、

4、思想,得到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是创作者之能事。至于欣赏者的联想,则我们自人间词话中就可以找到两个例证,其一是评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的话,王氏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二是评冯延巳鹊踏枝词的话,王氏云:“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自“菡萏香销翠叶残”到“美人迟暮”;自“百草千花寒食路”到“诗人之忧世”当然也是联想,而“菡萏香销”和“百草千花”是具体的意象,“美人迟暮”之感和“诗人忧世”之心则是抽象的感情,自作品具体之意象中,感受到抽象的感情、感觉和思想,这是欣赏者之能事。这种由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

5、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已经赋予这作品以生生不已的生命了,这也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以为欣赏单只着重联想,而便可以将作者之原意完全抹煞而不顾,我只是以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辞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只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反之亦然,若一个欣赏诗歌的人,但凭一己之联想,便认定作者确有如此之用心,那么即使他所联想的十分精微美妙,也不过只是盲人摸象的痴说而已。所以我以为对诗

6、歌之欣赏实在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人间词话三种境界之说,当然只是王国维由一己主观之联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贵之处则在他并不将一己之联想指为作者之用心,他还能以他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了一个更深广的境界,虽然每个人之所得不尽相同,但每个人却都可以就其不同的感受而将之加深加广,这种触发的提示岂不是极可贵的么? (节选自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有删改)1. 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用前人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是他在前人词句感发下产生联想的结果

7、,这种联想真切而独特。B.词人以“昨夜西风”等词句形象描写不同情绪;王国维又引用这些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这是欣赏者的联想。C.王国维能把三位词人的词句,统一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是因为词人能以常见之物事现其未见之情思。D.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联想赋予了前人词句以更强的生命力,也带给后来的读者更为丰富的联想与感受。 2.下列关于“创作者的联想”和“欣赏者的联想”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运用“比”“兴”“托喻”“象征”等源于联想的手法,将自己的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化为读者更易于接受的具体之意象。B.欣赏者的联想由创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意象引发,联想的过程与内容

8、又能充分体现欣赏者的主观感受与思想,不再受创作者所提供的具体意象影响。 C.如果说创作者的联想是由此及彼的,那么欣赏者的联想就是由彼及此的,后者与前者的过程相反,但二者都涉及到具体意象和抽象的感觉、感情、思想。D.两者在作者与读者间形成的微妙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作品只要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会有强大生命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欣赏诗歌作品的人,其针对作品的联想并非胡思乱想,而应具备两个条件:对作品真有所了解,对作品真有所感受。B. 王国维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从前人诗词中生发出“人生境界”这一独特联想,更在于他谦逊的态度给后人

9、树立了榜样。C.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映了欣赏者对同一意象的联想差异,强调了欣赏者的主观联想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D. 本文采用引用、比较等论证方法,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为例,明确了创作联想与欣赏联想的异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许渊冲:但得夕阳无限好 得到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那年,许渊冲虚龄90岁。 很多人都觉得,这怕是老先生此生最高的荣耀了,结果2014年8月2日,93岁的许渊冲又荣获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给中国文化界狠狠地争了一口气。 时下有个热门的词叫“

10、无龄感生活”,说的就是许渊冲这样的人。90多岁的老人,骨瘦如柴却声如洪钟,听力不好但思路清晰,记忆力更是好得让年轻人都要羡慕。家里书桌上,放着正在翻译中的莎士比亚作品集。“我已经翻完4本了,两个月译一本,目标是译完莎翁全集”。老先生的150多部译作里,有一大半都是退休后才出版的。 这样的人生,岁月根本就困不住。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许先生在西南联大是同届。在他眼里,相见第一面,这个叫做许渊冲的同学就“冲劲十足”。1957年,同学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许渊冲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在外语领域也要做出名堂。到1958年,他已有4本译著。 看到他的一些事迹,你会觉得他真是个自负的“狂人”。 他印过

11、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他评点过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他敢说“我的翻译超越了毛泽东诗词原文”。其实许渊冲并不狂,他只是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绝不妥协。“到现在还有人不赞成我的观点。我不认为自己狂,因为我说的都是事实。我坚信自己是对的。” 2004年和2008年,许渊冲提出了“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他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处找到源头,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许渊冲说,在西方,翻译是科学。“科学解决不了文学问题。文学要美。要有全局观点,

12、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把文章里面的内容翻出来,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为了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许渊冲教授选择了其中他所喜欢并能译成韵文的作品,书中许先生的译笔优美,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其代表作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许渊冲教授对原作的理解精深独到,将原作的妙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之又熟谙中英诗律,细刻精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广大外国读者的好评。 翻译对许渊冲来说,也是让他身心愉快的不老灵药。“我啊,天天和古人打交道。我现在翻莎士比亚,我就跟莎士比亚打交道。我亦古亦今,我的现代就是古代,古代就是我的现代,我足不出门,来往的都是古代名人,

13、这是超越时空的交流。所以我是非常愉快的。不翻译,我每天做什么呢?” 有人问:“为什么要重新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呢?”他说:“100个人注解,就有100个不同的解释。我有我的新意见啊,我现在边译边参考两个版本,一个朱生豪的,一个卞之琳的。他们翻得好的地方,我保留。不好的,我改掉。”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年龄不是问题。对许渊冲来说,最好的年华是现在。“因为我活得越久,学得越多,看得越多,越有经验。灵感是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逝去的。”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

14、怅近黄昏!”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恰如老先生的人生。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 95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个“异数”时间好像忘了把他变成老人。傍晚,北大畅春园,他总要独自骑着自行车,遛上个把小时。骑车是他退而求其次的健身项目,游泳才是最爱。两年前,游泳馆的工作人员看他都九十多了,再也不敢放行。(文汇报许渊冲:译道独行侠) 谈到即将出版的27册的许渊冲全集,许先生说:“集子就是把几十年工作的精华都集中起来。我的翻译也有很一般的,也有糟粕的。精华也是受前人的启发。精华留给后来者,我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环,把美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这是我的中国梦。”(田泳翻译大家许渊冲:曾被指为提倡乱译的千古罪人) 4.下

15、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渊冲是亚洲首位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翻译家,这一荣誉是对他翻译事业的最高褒奖。 B. 为构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查找源头,多方借鉴,从而形成一套深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C. 在许渊冲看来,只有用今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行为,才能在超越时空的交流中获得非常愉快的心理感受。 D. 为了能成功再现原作的妙处,许渊冲即使参考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著,也能不拘泥于他们的翻译,能表达自己的理解。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渊冲看似狂傲,实则是其对翻译事业的自信和坚守,他相信自己是对的,坚守着自己对翻译的理解,绝不妥协。 B.许渊冲的作品能深受外国读者的好评,因为他拥有一整套完整的翻译理论,能以韵文形式再现中文原作的意境。 C. 文章多次直接引用传主原话及其他名家的评价与介绍,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让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生动丰富。 D.选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生动表现了许渊冲才华横溢、老当益壮、精益求精等多个特点,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6.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