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84234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文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海南省文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海南省文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海南省文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海南省文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文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文昌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文科)段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第卷(选择题,共4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1孔祥熙在给蒋介石的密电中汇报会议进展:“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需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现正进行商讨中”“弟复告我国久战八年,损失严重,此项摊额有关将来复兴建设”。此次会议()A是二战后大国间争夺世界领导权的产物 B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问题C明确了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基本原则 D有利于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体系化年 份 1950 1960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美国 48.5 31.2 7.6 2下面是世界当代史资料所选辑

2、中记载的美国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单位:%)据此可知() A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格局B美国资本出现严重外流现象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D美国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3一个经济组织的建立与运行,体现出“南北共存性”、“一国主导性”、“经济互补性”等特征,该经济组织的标志是() 4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该观点认为()A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倒退现象 B经济全球化是新殖民扩张与不稳定的因素C应该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5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

3、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这一主张()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B体现王在法下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D突出依法治国6汉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的诏书中引易诗之文,令有司议赏功诏中引孔子言政之事。后汉书祭祀志上记载:“据经依传,庶无咎悔。”这是因为汉代()A独尊儒术的制度环境B祭祀与经学关系紧密C儒学变得更具诡辩性D政治沦为儒学的附庸7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下列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观点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 B“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C“越名教而任自然” D“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8韩愈认为儒家的道,“

4、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9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朱熹在此强调的是( ) A.“君权神授”,肯定君主意志是天理 B.“君为臣纲”,规范君臣秩序C.“天人感应”,君主承天意教化民众 D君主亦应“存天理,灭人欲”10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

5、。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由此可知,他()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C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11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 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12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

6、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13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 14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

7、衰落15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是“承古萌新”,下列哪项不能说是其“新”的本质()A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B文学艺术,戏剧小说成主流,平民性C思想哲学,反封建启蒙,民主性D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16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这表明苏格拉底()A反对智者学派B强调客观存在C推奉独立思考D重视哲学思辨17“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这反映了()A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组成部分 B文艺复兴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C此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并未激

8、化 D人文精神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18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19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借文学艺术讥

9、讽教会腐败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20“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上述观点最有可能来自()A薄伽丘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卢梭第卷(非选择题,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

10、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家庭伦理特征形成的原因。(9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历史时期 中国 西方国家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

11、现出普罗塔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16世纪18世纪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12、”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9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瘦腿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

13、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

14、度于习俗。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9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自由不是无限刹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 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