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爱****1 文档编号:852568 上传时间:2017-05-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 专业:医学类各专业 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5 年 9 月一、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

2、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 智能培养:(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

3、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

4、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5) 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3. 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

5、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

6、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绪 论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

7、的类型。第五章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第十一章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

8、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 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 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 SSPE 的关系。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

9、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第十五章 葡萄球菌 A 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 0 试验(原理及应用) 。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 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第十七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

10、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第二十章 EB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第二十一章 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2)要求一般掌握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

11、的研究对象;郭霍法则。第一章 L 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 L 型的区别。 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

12、 细胞的抗病毒机制。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第十一章 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 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第十三章 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第十四章 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第十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

13、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 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第十七章 HCV 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 检测 CMV IgM)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第十九章

14、 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二十章 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第二十一章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3)要求一般了解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

15、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第二章 遗传与变异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

16、、原理和结果解释。第十一章 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第十二章 生态学及微生态学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第十四章 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