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4月)调研考试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52755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4月)调研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4月)调研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4月)调研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4月)调研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4月)调研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4月)调研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4月)调研考试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4月)调研考试试题24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这一变化反映出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 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 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25北宋时期,政府下令商人将粮草运至边境指定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物资的经营许可。这说明当时A政府对商业的垄断空前强化 B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来源C抑商政策严重阻碍商业发展 D政府货币短缺财政拮据26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渊中。”这客观上有利于A行省制

2、度的推行 B民族的平等交流C丝绸之路的复兴 D西欧城市的兴起27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2819世纪中后期,有近20多万广东人拖家带口、扎根上海、聚族而居,活跃在各行各业中。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上海经济发展迅速 C宗族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D华南地区战乱不断29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

3、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他意在A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C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D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301937年6月13日申报刊登克隆斯达海军电影广告(图5),对此广告推断正确的是 图5A红色文化是当时上海的主流文化 B播放该片旨在激励民族抗战精神 C中苏联合抗日引起西方列强不满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建立31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作。据此可知

4、当时 A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 B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 C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 D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32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331798年前后,有人士指出:(法国)由于共和国先于支持共和的舆论氛围出现,激进革命派为捍卫共和制,不得不诉诸恐怖手段打击“共和国的敌人”,强迫人民接受自由。其观点重在强调 A启蒙思想尚未被民众接受认同 B政治变革要立

5、足国情适时推进 C共和国的敌人制造了社会动荡 D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发动群众3419世纪,英国发起“拯救工厂儿童运动”,使他们逐渐回归其“儿童”本质。1880年,英国实施强制义务教育法,学校肩负起培育“新型儿童”的责任。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全面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B继续保持其强国地位 C进一步扩大政治普选范围 D以多种方式干预经济35漫画谆谆教诲(图6)中,美国总统里根对人民说:“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们是贫困的,你们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武器。”漫画所表达的是 图6A军备竞赛加重人民负担 B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上风C美国军事实力世界领先 D“滞胀”危机影响重大。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6、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

7、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相信人有能力和义务创造人间天堂。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

8、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理解。(13分)42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表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类别文献及成书年代记载地理位置史记(西汉)黎轩(即后人所谓大秦)地处大月氏西约数千里的安息之北,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

9、母。抱朴子(东晋)(大秦)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风土人情魏略(魏晋之际)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置诸小王甚多。后汉纪(东晋)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以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晋书(唐)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搅柄,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政治概况后汉纪(东晋)王无常人,国中有灾异,风不时节,辄放去之,而求贤人为王,放者终无怨。抱朴子(东晋)此国不畜奴婢,虽国王夫妇,犹躬耕籍田,亲自居桑织经;此国不用刑罚,人民温睦,皆多寿考;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人物形象后汉纪(东晋)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无上秘要(北周)有药名“大秦玄坚”,能使上飞轻举,超体霄真,此乃天仙之所服,飞神之所研。北堂书钞(唐)

10、昆仑之东十万里有大秦之国,人长三十丈,寿万八千岁,不知禾稼,但食沙石。根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整理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自1955年起,日本经济进入持续发展期;1960年后进入高速增长期,到1970年,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产业污染也日益严重,日本连续地出现了各类环境污染乃至破坏,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其一部分原因是日本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目标,各企

11、业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保护环境毫不热心。随着群众反公害呼声的日益高涨,日本政府开始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宣布了国家公害对策的基本方向,依靠法律手段处理公害问题及环境问题,保障受害者的诉讼权利。此外还实行行政救济制度,向人们提供应急的,必要的且最小限度的医疗救济。一些地方公共团体也因地制宜地相继制定了公害防治条例,并与企业签订各种协定来控制本区域内的公害。在整个70年代,日本的环保投资急速增加,特别是19741976年,民营企业在环保设备上的投资占了设备总投资的2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中叶日本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

12、应对产业公害问题的对策,并简谈由此带来的启示。(9分)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阿富汗战争(19791989)是发生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一场国际政治博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阿富汗是苏联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战略的重要环节。1978、1979年之交,随着苏、阿关系迅速恶化,苏联最终走上军事干涉阿富汗事务的道路。为尽快稳定阿富汗局势,苏联一方面诉诸军事手段,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扶植亲苏政权。由于阿富汗人的普遍反对和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苏联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里根就任后,将阿富汗视为与苏联开展“低烈度战争”的重要试验场,不费一兵一卒,仅通过提

13、供财政与军事援助,就将苏联成功拖在阿富汗。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重新审视阿富汗问题,并于1989年2月完成了撤军工作。然而阿富汗国内各派别之间并未达成和解,随即陷入了长期的内战,成为此后地缘政治中不稳定的因素。 摘编自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军事干预阿富汗局势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及启示。(9分)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美国传统的海洋政策为“自由中立主义”,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中立国的海上权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特纳

14、提出“边疆学说”,马汉提出“海权论”,申明主动控制海洋的重要意义。1917年,威尔逊在演说中提出国联框架内的“绝对海洋自由”构想。美国国际角色定位逐渐由中立国向“自由卫士”、“世界领袖”转换。一战后,威尔逊在其“十四点”演说中重申该构想,并提公开外交、公海自由、平等贸易、削减军备、国际联盟等,却遭到来自国内外的激烈反对他意识到不可能通过一场国际会议一劳永逸地实现海洋自由,取得与英国对等的海军地位,于是转而谋求海洋霸权对此,英国坚持将美国削减海军建设计划作为英国签订国联盟约的前提条件。1919年底,由于健康状况恶化等原因,威尔逊实践其海洋构想的努力无疾而终。摘编自曲升威尔逊海洋政策构想的转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威尔逊提出“绝对海洋自由”构想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的海洋政策构想经历了什么转变,并分析该构想无疾而终的原因。(9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25CD 26- 29CCBB 30-35B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