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47491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一)(无答案) 考试时间:40分钟 满分:50分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体现的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 )。A.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 D. 形成大一统的格局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

2、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卿世禄制 D. 中央集权制3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A西周、秦朝、三国 B汉朝、唐朝、明朝 C秦朝、汉

3、朝、唐朝 D战国、汉朝、宋朝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

4、,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7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由六部转归内阁负责。这一现象说明( )。A. 内阁正式统率六部 B. 内阁的权力已完全合法化C. 内阁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 D. 内阁的权势及其地位提高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

5、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9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D.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10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

6、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 导致了地方割据 B.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C.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1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出身时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武职出身正职(人)366700000文职出身正职(人)21622575105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12王国维

7、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 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 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C. 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 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1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A. 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 B. 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 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 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14“收乡长、镇将之权

8、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评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15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 世官制到察举制的转变 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二、材料题(本题共两

9、个小题,共20分。)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任选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

10、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

11、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新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2)根

1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6分)17(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