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doc_bak638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5245747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doc_bak638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doc_bak638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doc_bak638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doc_bak63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答案.doc_bak63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解析:选A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2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D韩非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解析:选C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培

2、养了韩非、李斯法家代表人,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C项正确。3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解析:选D儒家思想是中国历朝历代推崇的主流文化,与材料中“极短暂的辉煌”不符,故A项错误;法家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与“注重个人修养”不符,故B项错误;墨家思想在战国后即消失,与材料中“在中国长期存在”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在汉朝初期作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存在,之后虽然不占据主流,但也

3、是与儒、法思想互补的华夏文化内涵。4墨子与孔子所说的“仁”的不同之处是()A墨子的“仁”有等级差别B墨子的“仁”无等级差别C墨子的“仁”有轻重厚薄D墨子的“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解析:选B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他出身低微,因此他的“爱”是无等级差别的。5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材料表明()A孟子和管仲的主张相悖B二者的道德理念完全相同C两者共同点是政在得民D两者的出发点都立足于民众解析:选C两句话都提到了“民”,管仲是法家代表人物,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二者都侧重于“民”,由此可以看出两者

4、共同点是政在得民,故C项正确。6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A人情关系 B道德规范C法制建设 D礼仪秩序解析:选C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合。7商君书赏刑记载:“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A执法等级有别 B量刑参

5、照功过C法律一视同仁 D严刑酷法治国解析:选D材料中“罪死不赦,不为损刑,不为亏法,必以其数断”表明商鞅变法的严酷性,即严刑酷法治国的理念,故D项正确。 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A墨家 B法家C道家 D儒家解析:选B古文的意思是,如果君主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B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

6、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材料三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

7、,虽有蔽短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班固汉书艺文志(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6分) (3)据材料三,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论?(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第一句话可概括出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直接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直接作用和深远意义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得出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成的;根据“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得出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之略”。答案:(1)“显学”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2)主张:执法公正、平等。意义:有利于打击特权阶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3)看待: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成的;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之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