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梨园春秋含答案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5245689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梨园春秋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梨园春秋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梨园春秋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梨园春秋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梨园春秋含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十) 梨园春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永顺县志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至晚,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其中处最可能是()A傩戏 B南戏C杂剧 D昆曲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酬神”、“巫唱”可判断最有可能是傩戏。2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写到宋江偕同柴进、鲁智深、武松、李逵和燕青等好汉去东京观赏元宵灯会,但见:“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他们一行人所到的去处是当时最繁华的娱乐场所,其名称是()A坊市 B勾栏C舞坛 D瓦舍解析:选D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产生。3清朝人钱泳在履园丛话说:“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

2、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材料表明我国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戏曲地域性色彩浓厚B思想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C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D我国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解析:选C题干虽然提到各地的戏曲,但更主要的是强调经济活动和市民对于戏曲的需求。4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后人评价曰:“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是()A以自然本色为主流 B民主思想闪现其间C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豪迈奔放婉丽飘逸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像白话文一样,A

3、项最符合题意。5. 读右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产生的宋元时期古代戏曲形式是()A皮影戏B南戏C杂剧 D京剧解析:选C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南戏产生于两宋时期浙江温州一带,符合地区,故B项错误;杂剧产生于元代北方,且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与地区相符,故C项正确;京剧产生于清朝北京地区,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6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

4、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方干预明初杂剧演出,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明初的杂剧几乎只能是以正统的忠孝节义的教化戏、正统的历史戏以及空洞无物的神仙戏为主,只能在当时政治允许的范围之中进行,这体现了文化政策为政治服务,故B项正确。7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相继到京城献艺,徽戏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下列不属于徽戏吸取的地方戏的是()A秦腔B昆曲C汉调 D黄梅戏解析:选D徽班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

5、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解析:选B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一、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二、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三、其图案是程式化的。戏剧本身就是艺术,是经过加工的,不能看做历史的如实反映,所以A、C、D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著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

6、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彩,又用法严谨,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已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材料二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并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滚楼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

7、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1)根据材料一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8分)(2)依据材料二说说京剧融合吸收了哪些剧种和腔调。(5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剧艺术在我国戏剧史中的地位。(5分)解析:第(1)(2)问可从材料中概括。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1)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2)昆腔,京腔,湖北汉调,西皮调。(3)京剧被誉为“国粹”,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