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558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5245625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558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558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558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55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答案.doc_bak55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三)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董仲舒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使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董仲舒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A消除贫富差距 B保障财政收入C维护专制统治 D缓和阶级矛盾解析:选C解题时可结合董仲舒强化中央集权的思想来理解材料。从材料中的“易治”和“难治”可知其着眼点是维护专制统治。2“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2、”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解析:选D对死者的厚葬可以获得孝的美名,同时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故D项正确。3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A“独尊儒术” B“大一统”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解析:选C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

3、时,皇帝进行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4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道家主张“天道自然”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解析:选C“天人感应” 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材料中的“大旱由于缺乏德行”、“贪官污吏的结果”反映了这一层意思,故C项正确。5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

4、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由此可见,董仲舒()A主张以德治国少刑罚 B宣扬阴阳家的学说C全盘否定了法家思想 D摆脱先秦儒学影响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可判断这段材料的中心内容是要求君王以德治理国家,故A项正确。6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是因为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选DA、B两项不是董仲舒的思想内容,C项属于

5、董仲舒的观点,但没有体现“仁政”的内涵。故选D项。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解析:选A依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符合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8“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

6、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解析:选C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也是“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

7、;狱,政之末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三(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

8、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两段材料内容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可以看出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

9、帝的用人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官员素质、促进儒学发展、推动大一统等角度归纳。 答案:(1)共同点: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的天性;主张重义轻利,重视道德教化。目的:提高民众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社会风俗,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2)政策: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影响: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