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含答案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5245618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单一李世民称帝“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背景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南征北讨,屡立功勋,功高权重。2过程626年,李世民率兵袭杀李建成、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清单二李世民勤政治国贞观之治1.原因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2内容领域措施影响政治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法律重视法制建设,颁行唐律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官员科举发展隋朝的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经济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唐初的社会经济逐步复苏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唐太宗说:“为君

2、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如割胫以自啖,腹饱而身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罚,形成了“贞观之治”。清单三李世民的开明与缺点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李世民开明的表现(1)认真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心存百姓。(2)求贤若渴,广招人才,知人善任。(3)广开言路,鼓励臣下直言,兼听纳谏。(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5)及时向“文治”转化。2李世民开明政治的作用造就了唐朝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3李世民统治后期的缺点(1)个人欲望膨胀,求治之心锐减,骄逸之心渐萌。(2)迷信长生不老,导致服丹药而死。唐太宗被称为“大唐盛世的

3、奠基人”,主要依据有: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选官不拘一格,求贤若渴;对边疆民族采取开明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促进中外友好交往。探究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评价史料探究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贞观政要材料二(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征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旧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三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4、百姓不堪,遂致灭亡。” 贞观政要(1)据材料一、二、三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答案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罚;崇尚节俭;善于用人、纳谏。材料四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资治通鉴(2)与材料一、二、三相比,材料四中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从节俭到大兴土木。 (3)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着眼点。答案评价: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但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奢侈享乐的行为。着眼点: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其历史活动是

5、否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结论形成“贞观之治”的评价1积极作用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2阶级实质“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3现实意义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他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6、调整统治政策,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对今天我们以人为本的社会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重用人才,善于纳谏文德治国,完善科举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崇尚佛教,敕封活佛ABC D解析:选A“崇尚佛教,敕封活佛”的是武则天而不是唐太宗,排除含的选项。2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设置谏官完善内阁制以御史治吏慎用刑法A BC D解析:选C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正确;内

7、阁制出现于明朝,故错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3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为此贞观时期采取的主要政策是()A治安中国,绥之以德 B革新政治,加强法制C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D内重民生,外修和睦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材料中唐太宗的主要意旨,结合材料可知,唐太宗的意旨是让帝王约束自己,重视民生,要轻徭薄赋,戒奢从简。4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

8、”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选B材料体现出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答案为B。A、C两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其目的是()A压抑士族,广辟才路 B加强考察,赏功罚罪C精简机构,提高效能 D惟才是举,用人所长解析:选B据材料“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可知将名字和事迹写在屏风上就是为了在官员职位升降和赏罚时,有一个参考,故

9、B项正确。6贞观后期, 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解析:选B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从唐太宗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的话来看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7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

10、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贞观21年(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6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4

11、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2分)解析:第(1)问,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从“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中归纳;人才培养观点从“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的信息中概括。第(2)问,从“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三句话中归纳其成功的做法;从唐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视角概括其影响。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围绕“选人与用人”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标准:德行;学识。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2)做法:爱才惜才;

12、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3)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以上材料均摘自

13、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8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国以人为本”“不夺农时”等关键词概括其治国思想;从隋亡的历史教训、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唐太宗个人品质等方面分析其成因。第(2)问,从“虽露居亦无伤也”到“耗费以亿计”修筑玉华宫反映了唐太宗的变化;评论历史人物应客观公正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评价。答案:(1)思想:以民为本,不夺农时。原因:唐太宗个人品格(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变化:从与民休息、克制个人生活欲望变为奴役百姓、贪图享受。评价:唐太宗即位初期推行休养生息,可以说是明君,但他晚年也贪图享受,劳民伤财,走向自身的反面。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全面看待其在不同时期的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