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14926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新课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点缀(zhu) 箜篌(knghu) 阡陌(qinm) 呦呦(yuyu)B倩(qin)影 脉(m)脉 袅娜(nu) 晻晻(ynyn)C葳蕤(wiru) 囚系(j ) 移徙(x ) 侘傺(chch) D汆(tn)水 漪(y)澜 蓟(j )草 谣诼(zhu)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涌道 战栗 峻峭 留连 暗淡无光B恼怒 涸辙 歧韵 喝睡 急不睱择C混钝 萧索 猗郁 瞥见 风烟四起D颓废 深邃 徜徉 凝滑 秋水长天3、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终老不复取长太息以掩涕

2、兮犹可说也可怜体无比合葬华山傍鸡鸣桑树颠 络绎如浮云守节情不移ABC、D4、下列加点的字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始适还家门 少无适俗韵 适得府君书 舟行适临汝B汝可去应之 六合正相应 零泪应声落 以我应他人C谢家事夫婿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谢家来贵门D以尔车来 作计乃尔立 君尔妾亦然 尔卜尔筮5、下列每组加点的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伏清白以死直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B 忧伤以终老 以尔车来C 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 D 会不相从许 还必相迎取6对下面一首古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蚌老。 A首句“涉扛采荚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二、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真率自然,每一篇都是他的肺腑之情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的田园诗风格平淡朴素,清新隽永。但他也写过一些歌颂神话传说中的牺牲者和历史上反

4、抗暴政的壮士的诗,风格悲壮豪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金刚怒目式”(题未定草(六)的作品。陶渊明重在“写心”、“写意”,并不着意描摹物象。但他一旦对景白描写生,只须 的几笔,便能捕捉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妙摄其意态、神韵,并自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的诗文语言生动精练,明白如话而情意深厚,犹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于质朴中含有文采,貌似枯槁实则丰腴,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指出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境界。例如:“ ”,诗人用一个“ ”字表现盛夏树木清荫的浓郁,使无形无状的凉意,顿时可见可触,成了贮积在浓郁中的一汪清潭。又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不仅写出雪的 ,而且传出雪野在静

5、穆中仿佛发出微妙的声音。再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把迎风拂动的禾苗写得生意盎然,活泼可爱,仿佛有性灵,有生命。7在、 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疏疏朗朗 轻虚洁白 B疏疏朗朗 轻盈洁白 C萧疏简淡 轻虚洁白 D萧疏简淡 空灵洁白8在、处填入的诗句、词语、最恰当的是 ( ) A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没 D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余 C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 贮 D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绕9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蔼蔼堂前林”,蔼蔼是树木稀疏的样子。 B“孟夏草木长”,孟夏是初夏时节。 C“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风是春风,“翼”是拟人手法。 D

6、“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意思是:远风掠过平旷的田野,秀美的禾苗饱含新的生机。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潜的诗不是一味飘逸,也有“金刚怒目式”。这说明评论作品要“知人论世”。 B“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这一比喻说法既是赞美陶诗艺术造诣之高,又是对其真率自然诗风的肯定。 C陶诗的风格是表面质朴而实际华丽,表面单薄而实际丰满。 D“写心”、“写意”,实质上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白描手法。11下列陶渊明的诗句,属“金刚怒目式”的是 (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C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D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E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F雄发指

7、危冠,猛气冲长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荷叶伞李广田我从一座边远的古城,旅行到一座摩天的峰顶,摩天的峰顶住着我所系念的一个人。路途是遥远的,又隔着重重山水,我一步一步跋涉而来,我又将一步一步跋涉而归,因为我不曾找到我所系念的人。因为,那个人也许在更遥远的地方,也许在更高的峰顶,我怀着满怀空虚,行将离开这个圣地。但当我以至诚的心为那人祷告时,我已经得到了那人恩惠,我的耳边又仿佛为柔风送来那人的言语:“给你这个一把伞。你应当满足,因为这个可以使你平安,可以为你蔽雨。”于是,我手中就有一把伞了,而我的满足却使我洒下眼泪。我细看我的伞,乃是一把荷叶伞,其大如荷时,其色如荷叶,而且有败

8、荷的香气。心想:方当秋后,众卉俱摧,惟有荷叶,还在水面停留,如今我打了我的荷叶伞,我正如作了一枝荷叶的柄,虽然觉得喜欢,却又实在是荒凉之至。我向着归路前进,我听到伞上的雨声。天原是晴朗的。正如我首途前来时的心情,明白而澄清,是为了我的伞而来的雨吗?还是因为预卜必雨而才给我以伞呢?这时天地黑暗,云雾迷蒙,不见山川草木,但闻伞上雨声。共初我还非常担心,我衣,我履,万一拖泥带水,将如何行得几千里路。但当我又一转念时,我乃寂寞地一笑了:哪有作为一枝荷叶梗而担心风雨的呢,白莲藕生长泥里,我的鞋子还怕什么露水。何况我的荷叶伞乃是神仙的赠品。雨越下越大,而我却越感觉不安。因为我这时才发现出我的伞的妙用:雨小

9、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当时雨急,我的伞也就渐渐开展着,于是我乃重致我的谢意。忽然,我觉得我的周围有变化了,路上已不止我一个行人,我仿佛看见许多人在昏暗中冒雨前进。雨下得很急,他们均如孩子们在急流中放出的芦叶船叶儿,风吹雨打,颠翻漂没。我始觉得不安了。我恨我的伞不能更大,大得像天幕;我希望我的伞能分做许多伞,如风埂中花叶满江湖,我的念头使我无力,我的荷叶已不知于几时摧折了。我醒来,这窗外的风雨正急。(选自李广田散文雀蓑记)12、本文所描的主要对象是“荷叶伞”,你能解读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吗?答: 13、“我”获赠“荷叶伞”后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 14、你是如何理

10、解“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这句话含义的?答: 15、以下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通观全文,荷叶伞描写的应该是一个梦境,但“我”却是以逼真的口气来加以叙述的。B、“我醒来,窗外的风雨正急”一语双关:风雨正急,我前行的脚步正急。C、本文第8段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中写荷叶“摧折”,所表达的是另一层面的无奈:个人能力有限,难以拯救众生。E、全文托物抒情,荷叶伞,既能遮挡风雨,又可使人迎接雨后睛空。(三)阅读渔父一文,回答1621题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楚国官名,主管楚国屈、景、昭三

11、姓王族的事物)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吃)其糟而啜其醨(薄酒)?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中赶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i)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6、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淈:浑浊,使动用法,即弄浑浊B是以见放 见:看见

12、 C鼓枻而去 枻:船板D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缨:帽带17、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是用法。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的特点不相同。C“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D本篇表现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高尚品质。18、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干什么事都应从实际出发。 干什么事都不能呆板。 渔父用打比方的方法在讲“与世推移”的世俗道理。 渔父用打比方的方法阐明处事要灵活的道理。 19、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是为了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