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14746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通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新课标通用):(二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记者张海平高志文孙兴维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 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战友们,施工任务完成时,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

2、”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夜晚,风狂吼,雪纷飞,戴着皮帽,盖上大衣,仍冻得睡不着觉。他走进一个个帐篷查铺,生怕有谁冻伤,牵挂着谁有心事睡不着,而自己一晚只睡三五个小时。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没人知道,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手术后

3、,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看他大口地吐血,妻子泣不成声,他摇摇头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那一刻,雪山在呼唤勇士们的名字:一营炊事员王东东,奋战高原突发肺水肿,牺牲时刚刚20岁;一连列兵张豪,舍身排险救战友,牺牲时年仅19岁几年里,该团有4名官兵在雪山献出生命。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用热血和生命为祖国筑起新的长城。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

4、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那天,这个老兵哭了。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地上他官最大,年龄最长,战士喜欢叫他“李老汉”。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只有医生知道,年年上雪山的他身体早已如快散架的车。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5、!”这天,八连连长张建宏收到一封特快专递。打开一看,竟是结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团领导过来劝他:“先别签,下山也许还能挽救。”张建宏说:“多少官兵家里遇到这难、那难都没有下山”他流着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流着眼泪为战士擦眼泪,背着包袱为战士卸包袱,这就是雪山上的带兵人。常年在高原生活,团政委任秉涛 40岁出头已掉了8颗牙,参谋长周兴东不到 40岁,头发几近掉光;生死考验面前,副政委王建文站出来担当“敢死队” 队长“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无论多大的队伍、多小的集体,领导这样挺胸担当,遇到怎样的困苦和险阻,都能昂起头往前走。” 一位将军动情地说。“艰险中,有敢

6、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说起新兵王小龙,团长黄明付哭了。那天,轰的一声,距黄明付几米远的地方塌方了,王小龙被埋。蜂拥跑来的官兵拼命地用双手扒呀扒,黄团长扒破了手指,扒掉了指甲,才扒出王小龙。他抱起王小龙奔向救护车,不停地喊着:“挺住,挺住!”然而伤太重,路太远,王小龙在团长的怀里再也没有睁开眼。抚摸着王小龙满是尘土的脸庞,黄明付想起昨天还和他在工地上有过一段对话:“女朋友来信了吗?”“刚分手。”“为啥?”王小龙嘿嘿一笑,不语。黄明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年龄还小,好好干,好男儿何患无妻。”“是!”王小龙给团长敬了一个军礼。谁知这竟是这个年仅18岁的士兵给他敬的最后一个军礼。黄团长的眼泪

7、不停地落在王小龙冰冷的脸上。走向雪山的士兵大多是像王小龙一样的90后。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班长刘吉平对记者说:“艰险中,有敢登刀山的排头,就有敢下火海的排尾。团里规定,挺不住的战士随时安排下山,但从没见一人提出下山。”这些战士20岁上下,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文字有删改)1开头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试简要说明。答:_2文章

8、三个部分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试简要分析。答:_3文章三个部分在材料选择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答:_4文章从“眼泪”入手来塑造英雄的形象,试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合理性。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卞毓方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风吹别调,发出了和百家其实也就是一家不同的声音,举国展开围剿。这老头儿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马寅初。鼎鼎大名管什么用?名声徒然为批判制造轰动。战友噤声,爱莫能助;同事侧目,视若寇仇;学子声讨,不共戴天。为了什么?为了一篇新人口论。有好心人劝马寅初偃旗息鼓,暂时收篷转舵。马老头儿断然拒绝。他认死理:这不是政治,而是学术。学术贵

9、乎争论,真理越辩越明;岂能一遇袭击,就退避三舍,明哲保身!批判愈是升级,马寅初愈发斗志昂扬;马寅初愈显轩昂,批判愈加大张旗鼓。一位举足轻重的老朋友出来圆场。他亲自找马寅初谈话:“马老啊,你的道德学问,我是一向尊为师长的。你我在重庆相识,整整有二十年了啊。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这次你就应我一个请求,对你的新人口论写一份深刻的检讨。检讨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也算过了这一关。如何啊?”设身处地,老朋友堪谓推心置腹,循循善诱。谁知马寅初不买账,他决不转弯。马寅初的决绝,令我想起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过,马寅初终究是侠义中人,他深恐自己的不妥协招致误解,开罪贤达。数天后,他为

10、新建设杂志撰文,便特意加上一段: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忱,并道歉意。我在重庆受难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来营救;我1949年自香港北上参政,也是应他的电召而来。这些都使我感激不尽,如今还牢记在心。但是这次遇到了学术问题,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心中万分不愉快,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希望我这位朋友仍然虚怀若谷,不要把我的拒绝检讨视同抗命则幸甚。这位老朋友就是周恩来。在这件公案上,周恩来用心良苦而又左支右绌,让人不胜欷歔;而马寅初,则让人五内鼎沸,肃然起敬。此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那是个阳光明媚而又瘴烟四伏的年代。说阳光明媚,这是

11、举国上下的通感。那个年头的人们集体可爱,他们正经历着革命化的洗礼。人人争相脱胎换骨,个个锻炼火眼金睛。这里飞扬的是开天辟地的豪情。说瘴烟四伏,这是从事后拾来的清醒。那个年头的人们又集体可悲,他们的理想、激情、才智,很快就沦为一场大规模政治实验的祭品。培根天真,讲知识就是力量;阿基米德才华敌国,禁不住罗马士兵的一剑;布鲁诺慧眼识得宇宙无限,也难逃宗教裁判所的火堆。这里,我想到思想者的三种命运。一种思想是与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转瞬就有可能化做明日黄花。一种思想是超前半步,属于不乏新鲜,也不乏风险,然而,当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申斥时,已被社会前进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思想是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正是这种遭遇,使一批又一批的竖子成名,而使一批又一批的布鲁诺、曹雪芹愤世嫉俗,慷慨悲歌。马寅初与他的人口理论,演绎的正是思想者的第三种命运。马寅初在望八之年遭受重厄,结局,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赢得世人的大声惊叹,大把热泪。这是他的对手做梦也没想到的。唯一掌握底牌的,只有上帝。马寅初,是上帝赠予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5请根据全文,概括马寅初是一个怎样的人。答:_6文章为什么以“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