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湘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08420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宝鸡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陕西省宝鸡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宝鸡市2012-201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湘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陕西宝鸡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说明:1.本试题分I、II两卷,第I卷的答案要按照A、B卷的要求涂到答题卡上,第I卷不交; 2.全卷共两大题,33小题,满分110分,60分钟完卷。第I卷(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1. 下列天体和天体系统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太阳系木星冥王星 B.宇宙太阳系银河系C太阳系地月系月球 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2. 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

2、四季的长度一样 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A B C D3. 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放出的能量中到达地球的很多,成为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B太阳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C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D煤、石油、核能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4. 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 大气循环 水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A. B. C. D. 5. 公元前28年,曾有记载:“三月巳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

3、的( )A.光球 B.色球 C.日冕 D.大气层之外6. 当太阳风暴到达地球时,地球上具有可降低太阳活动对其影响的保护层是( )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 地球磁场A B C D读图,完成79题。7此时北半球正值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8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中,甲、乙两地()A角速度甲大于乙 B线速度乙大于甲C角速度相等 D线速度相等9此时,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是 ()A120E B100W C20W D60E10.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11. 若黄赤交角缩小为零,则地球上( ) A.北极点永远是极昼 B.没有昼夜交替 C.没有四季变化 D.不存在地方时12. 证明自

4、转现象的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的交替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冲刷严重A. B. C. D. 13.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14.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该地的纬度是( )2326N 2134N 2526N 6826SA. B. C.D.15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按照性质划分属于( )A风海流 B寒流 C 暖流 D补偿流16南亚季风的夏季风的风向是(

5、 )A东北 B西南 C东南 D西北17下列天气中与反气旋无关的是( )A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B台风C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D冬季的寒潮18.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有美洲板块和(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A南极洲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19.中国东南部位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成因是 ( ) A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赤道低压带控制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气候 D.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20. 一般来说,在北京人们8点上班,在乌鲁木齐人们10点上班,这是因为 ( )A北京对工作时间的要求比乌鲁木齐长 B北京比乌鲁木齐天亮得早C北京时间比乌鲁木齐早

6、8个小时 D北京在乌鲁木齐的西边21. 根据所学地理原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沧海桑田”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C.“水滴石穿” D.“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2.一般情况下,近地面的风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形成( )A1 B2 C3 D4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23判断图中甲地原来应为下列哪一种构造()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海沟读某地海岸附近热力环流示意图。24如果该地气压场比较稳定,且等压线分布均匀,则()A风由b吹向c,b地风力大于cB风由b吹向c,b地风力小于cC风由c吹向b,c地风力大于bD风由c吹向b,c地风力小于b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

7、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2526题。25从地理学角度看,古诗描述的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26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这个大坝建成20多年后,人们发现: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壤肥力持续下降;下游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恶化;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海岸线内退根据材料,回答2728题。27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一系列现象体现了 ()A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

8、地理要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28材料中所说的这些现象,是由于哪一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29读下图,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30关于图中洋流a的说法正确的是()A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补偿流 D对沿岸地区降温减湿第II卷二综合题3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每空2分)(1)A、B两图中,表示冷锋的是_,表示暖锋的是_。(2)A、B两图中,表示冷气团的小写字母是_,表示暖气团的小写字母是_。(3)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是图_(A、B)所示的天气系统南下形成的灾害性天

9、气。(4)A图中天气系统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是_ _,过境时的天气状况是 ,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 。(5)A、B两图中,降水强度较大的是 ,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是 。3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20分):这一天是北半球的节气是 ,日期为 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图中A点的昼长为 小时, B点的昼长为 小时,C点的昼长为 小时。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 (填“晨线”或“昏线”),A、B、C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这一天长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天安门广场旗杆正午的影长一年中最 (填“长”或“短”)。附加题:3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

10、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性。(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风带)。(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对应的自然带是_带。(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地的自然带是_ _带。(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地带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为基础的。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11、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地带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为基础的。参考答案选择题:A卷:1.C 2.A 3.B 4.C 5.A 6.D 7.B 8.C 9.D 10.C 11.C 12.D 13.B 14.D 15.B 16.B 17.B 18.A 19.C 20.B 21.B 22.C 23.B 24.C 25.A 26.D 27.D 28.C 29.D 30.BB卷:1.C 2.A 3.B 4.C 5.A 6.D 7.B 8.C 9.D 10.C 11.C 12.D 13.B 14.D 15.B 16.B 17.B 18.A 19.C 20.B 21.B 22.C 23.B 24.C 25.A 26.D 27.D 28.C 29.D 30.B综合题:31.(1)B A (2)b a(3)B(4)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大风阴雨;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5)B A32.夏至日 6月22日 23.5N 0小时 6小时 12小时 晨线 B 昼长夜短 短33.(1)整体性(2)盛行西风(3)热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自然带(4)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5)纬度 热量 经度 水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