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7).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5161433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1《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1《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1《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1《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7).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九年级下册 1.1鼎湖山听泉教案教学课题 鼎湖山听泉教学时间(日期、课时) 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这是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时,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优美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整合成两个字。“美” 与“ 心”。 心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教学要求中有两点这样说到;其一,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其二,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只重视第一点,而忽略了第二点。作为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 “北回归线

2、上的绿宝石”, 鼎湖山值得描写的东西很多,而作者唯独抓住泉声进行文字描绘,可见其是多么的用心。没有用心倾听,如此灵动的文字是难以形成。所以这一课教学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习倾听,引导学生不仅感受语言的美,还要帮助学生用心来走进文本。教学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3、教学难点: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页边批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二、理清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楹联 拾 级 怅惘 污垢 万籁俱寂 泠泠淙淙 解释下列词语:雀跃 楹联 怅惘 万籁俱寂最后明确 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4、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三、学会诵读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 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

5、文内容谈。 四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明确:游踪变化(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小组交流归纳: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

6、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六、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第二课时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二、组织学生讨论1、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

7、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2、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3、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并试做赏析。1、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2、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3、那半含半露、欲近故

8、远的娇态4、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5、白日里飞瀑落下深潭。6、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升腾而成为主旋律。7、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召唤着细细忘返的孩子。8、山泉如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一听:泉声清朗, 雀跃、身不由己二听:泉声如铃, 心旷神怡(比喻、拟人、联想)三听:泉声交响, 陶醉(排比、比喻)追问:1、2以修辞为主(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3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泉的踪影不可捉摸,显示出山泉与人本没什么共同之处,但泉的踪影的不可捉摸,显示出“半

9、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似乎与调皮的爱女有着相通之处,而拟人化的写法则给山泉注入一股童稚的生气,鼎湖山也由此显得年轻许多。这样,由爱女而爱泉,由一般的品赏、出于好奇心的探究而萌生爱意转入用听觉去领略和感受泉声,就显得很自然了。)4 浸字理解(“浸”字,将声与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月光就好像全部沉在水里一般。让人联想到月光将山全部笼罩了,是那么的清新安静。) 课文第八段首句说“入夜,山中万籁俱寂”,下文又说“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茅盾吗?(不矛盾、先说山中很安静。后说、泉声、是为了突出泉声、以静衬动)5作者是如何描写泉水的多层次的?作者用乐声比作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作者先写泉声

10、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像声音产生的具体情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让我们神游山间,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 小提琴、琵琶、贝司(低音提琴)、铜管。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6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4、作者在听泉中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

11、行对话。小结课文略第三课时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二、难点剖析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加注名人名言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备课纸 第 页作者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中心? 明确:这样写没有偏离中心,其作用有二:一是蓄势,就像登山运动员在向顶峰冲向顶峰前积蓄体力,准备一鼓作气冲上去一样;二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前人也有听泉一说,鼎湖山就有一个景点叫伏虎听泉,那是善男信女们从泉中听到佛音,而作者要听的是生机万类的带有时代色彩的泉声。从鼎湖山之变写出作者听

12、泉的独特感受。3、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总结全文1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本课总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页边批注加注名人名言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备课纸 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