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151788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广东省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练习 新人教版一、基础知识(必做题)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衣欲睡(欲: )念无与乐者(念: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 )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是朝的,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4写出几句写月的诗句。 5、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何以夜游?_(用原文语句

2、)6、作者为什么去找张怀民呢?_ _(用原文语句)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_二 拓展延伸(选做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入耳。8、唐宋八大家中宋代有六位?除苏轼外,还有5个是_。9、本文是一篇精短的_。全文一共五句话,前三句交代了_ ,后两句写_。10、概括这篇文章中心意思准确的一项是()A、记一次夜游的经历及所见美景。B记夜游所见美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C向读者介绍只有以闲适的心情才能发现美的审美经验。

3、D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与不平。11、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得比较准确的一项是()A庭院中有一汪明澈的水池,水中藻、荇交织,是竹柏的影子。B(月光照在)庭院中像一池清水,“水”中似藻、荇交织,那是松柏的影子。C(月光照在)庭院中像一池清水,水中藻、荇交织,覆盖了一层竹柏的影子。D庭院中有一汪明澈的水池,覆盖了一层竹柏的影子,像是藻、荇交织。12、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写得好?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必做题)1想要想到、考虑于是,就共同,一起只是停止,消散落,落下2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3宋、苏轼、苏洵、苏辙、4、床前明月光、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几时有5是因为“月色人户”。6是因为“念无与乐者”。7略二 拓展延伸(选做题)8、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洵9散文;事;感怀10B11B1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