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136642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 二 语 文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6页。 2、考试时,将答案一律用黑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卷(阅读题66分)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

2、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

3、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猜测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流传着“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这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

4、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

5、实项羽“身死东城”。D。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3分)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猜测。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6、题。(19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4. 对下列加点

7、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庶:庶民,百姓。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逗留,徘徊不进的样子。 C. 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俯伏思量。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5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D.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 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第一段开头强调“圣朝以孝治天下”,意在表明对于普通臣民来说

8、,孝比忠更重要。 B第一段中“况臣孤苦”上承课文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C第二段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结尾说刘“保卒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D文章前两段侧重在虚实中动之以情,所选这两段则侧重在陈情中晓之以理。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分)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分)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89题。(8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

9、,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8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4分) 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题,多选则按前6题计分)(6分)(1)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木欣欣以向荣,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4)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5)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6)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7)春蚕到死丝方尽,_ 。 (李商隐无题)(8)同是天涯沦落人,_ ! (白居易琵琶行)

10、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24分)雕花烟斗 冯骥才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

11、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着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说,“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

12、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