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8511679 上传时间:2017-09-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08-04-16 16:40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我谈爱乐精神清华爱乐之友协会会长 舒 文 一、乐者,天地之和也从协会成立开始,我们就一直强调,欣 赏音乐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仅仅为了欣赏音乐。古人云:“乐者,天地之和也。”正如开普勒所说的“宇宙的音乐”。从广 义上说,爱乐就是热烈追求宇宙万物中一切和谐的东西。贝多芬有一句名言:“不要单从事艺术,还要渗透到它最深刻的内容中去,它是 值得我们追求的,因为只有艺术同科学、哲学相结合才能把人提高到神明的境界。 ”我认为,这个最深刻的内容就是指“宇宙万物的和谐规律”。日本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他的物理哲学著作创造

2、力和直觉的扉页上,毕恭毕敬地引用了庄子的格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与德国哲学家谢林不谋而和,令人惊 叹。“我坚信,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方式,它涵盖所有的理念。哲学家必须像诗人那样具有更多的审美力量。没有 审美感的哲学家是两脚书橱哲学家,没有审美感,人根本无法成为一个精神富有者。 ”最高的审美方式必有助于人从事最高理性的活动现代理论物理研究。这种指导思想在我们的会刊中会得到愈来愈充分彻底的体现。欣赏音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从纯粹音响技术角度去欣赏,就像许多硬件发烧友所热衷于的,其实这不应该叫欣赏音乐,而是欣 赏声音;第二个层次是感性认识, 觉得音乐很美,很动听,喜 欢听;第

3、三层次是理性认识,开始追问音乐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第四个层次就是上升到了信仰的境界,音乐已经成为你生命本能冲动的需要,一天不听就难受,如同阳光、空气、水分一样不可缺少。尼采说,没有音乐的生活,简直就是非人的生活。这种境界应该是我们大家所共同追求的。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像爱乐之友协会的干事们这种工作的热情是少见的。那么这种热情从何而来?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这样分析,高峰体验即出于最佳状态的时刻,感到敬畏、 强烈的幸福、狂喜、完美或欣慰的时刻是人的一生中最能发挥作用,感到坚强、自信、能完全支配自己的 时刻,人会比平时更有自发性,更善于表达,并有一种超脱了过去及未来的感觉。很多人在快 乐的时刻或之

4、后,都感到很幸运,心 怀感激之情。结果他们会对别人, 对整个世界产生爱,甚至会有一种要在这个世界马上做点好事作为报偿的愿望,并热切希望他人一起来分享这种神秘的最高精神愉悦。马斯洛发现高峰体验带有几乎每个教派和每种信仰上认为属于宗教经验的极大多数特点。在高峰体验期间,人能更好地认识现实本身,在 这种时刻他们能像许多哲学家和神学家那样洞察现实的统一的本来面目。著名的犹太指挥大师布鲁诺瓦尔特曾言:“绝对音乐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行板,凭其本身的素质,就可以产生只有通过宗教才能达到的精神升华。”毫无疑问,作为艺术之王的音乐最能够、最善于导致激发人类的高峰体验!“净化心灵摆脱卑劣龌龊的东西,生命超脱日常生

5、活操劳的枯燥单调。净化是使心灵不受腐蚀的修身养性之道,它一再使人对世界的观感一新,恢复情感的纯洁性,恢复使人透 过习惯、礼节、刻板公式看到 现象本质的思维的健康的单纯性。艺术净化的。它呼唤人的光明善良的东西,焦点聚集在人体内的善的小结晶来培养它们,帮助人超脱自我的狭隘性,使他精神焕发,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尽情 发挥。”(耶波鲁尼娜)欣赏音乐当然可以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灵,这更多的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凡是 读过黑格尔美学的人,都会发觉著作中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 简直就是贝多芬全部作品最深刻的文字注脚。黑格 尔指出:“如果我们一般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成是灵魂的一种解放,看成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

6、的过程因为艺术通过供观照的形象可以缓和最严酷的悲惨命运,使它成为欣赏的对象那么,把这种自由推向高峰的就是音乐。”贝多芬的音乐是什么?若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贝多芬的“音乐是把对立的情感和两个思想极端结合在一起”。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纯正的古典音乐,培养一种深沉广博的气质,带给你一种思考严肃的重大问题的氛围和动力,以及深入到事物本质中去的穿透力。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高度、深度、力度,即拓展思维的自由度,让你的思维想象力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不为任何权威、教条、偏见所束缚,以一种更高的审美方式来参悟、探索未知的世界,成为一个精神王国中真正独立自由的人。二、博览群书每个会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

7、化修养,包括哲学、美学、文学、美术等等。除了欣赏音乐外,还应多读书,多思考。贝多芬不但在音乐上吸取了诸位前辈大师的优点,而且在哲学、科学、文学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经常是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精心阅读了大量的名著、伟人传记,从古希腊哲学、文学,莎士比亚戏剧,到牛顿力学、康德哲学、歌德和席勒的文学作品。在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他写到:“一个人要在二十八岁我这样的年纪就成为一个哲学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艺术家要做到这一点比别人更难。”他曾仔细研读了康德的许多哲学著作,并做了大量的批注和心得体会。在西方音 乐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贝多芬那样多地谈论过哲学。因为康德的哲学那种探天索地识人的精神渗进

8、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所以贝多芬的作品才在思想内容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贝多芬的伟大成就正在于让他的音乐陈述德国古典哲学。如果没有这种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他怎么可能创造出开天辟地、气吞山河、雷 鸣电闪、拥抱宇宙、超越时空、气魄雄浑的作品呢?那么作为欣赏者,如果没有相 应的文化功底,也是不可能真正领悟贝多芬音乐中所蕴含的精深博大的思想。也许你会感到很激动,但这只是一种肤浅、表面的感 觉。贝多芬音乐包涵了太多的东西!美国的许多名牌大学都开设了“东西方文化课”,如斯坦福大学规定:学生必须在头三学期内精读至少以下十五种西方经典:希伯来圣经创世纪;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主要章节;至少一部古希腊悲剧;柏

9、拉图理想国一至七章的主要段落;圣经新约节选,至少包含一部福音书;奥古斯汀忏悔录一至九章;但丁神曲炼狱篇;莫尔乌托邦;马基亚维利君主论;路德论基督教自由;伽利略星座信息、试验家;伏尔泰老实人;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达尔文选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纲要、文明与缺憾。另外每学期还必须阅读一部非西方经典,如 可兰经、 罗摩衍那、老子、孔子、 源氏物语等,还必须用一部经典来讨论诸如阶级、种族或性别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衡量一下, 读了这么多年大学,到底念 过几本书?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几个人念过共产党宣言?又有多少人了解我们老祖宗的哲学思想?我们许多人先天不足,营养不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畸形的、片面的

10、,这主要靠自己觉醒主动去弥补。大学生是文化的承担者,所有大学生必须熟读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人类文化必须在他们身上传下去。阅读经典是灵魂的畅游,是智慧的训练。通 过阅读经典可以把大学生培养成心胸开阔、理智健全、沉 稳刚毅、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现代国民,这是我们整个大学教育的根基。我认为哲学、科学、音 乐、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康德、爱因斯坦、贝多芬、托 尔斯泰,一定要抽出时间仔细研究他们的原著或传记,尤其要多读大师的自传。另外对近代的尼采、罗素、罗曼罗兰、波普等人应多加关注。赵鑫珊这位学者值得大家注意,他写的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 科学哲学艺术断想、 哲学与人类文化很好,颇有启发,他把科学、哲学、

11、艺术、宗教完美地结合起来。傅雷传、傅雷家书 、与傅聪谈音乐也值得一读,有人这么评论:“多年以来,我尚未见到一篇哪怕是与傅雷先生当年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莫扎特生平简介相比肩的文章。”如果见到什么好书,不妨相互推荐一下。三、高谈阔论现在清华同学之间对话交流的气氛很淡。有时许多同学在一起谈论的净是些琐碎无聊的问题。在清华园里,或吃饭,或打开水,或走在路上,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计算机语句方面的讨论,很少听到有人在谈论稍微抽象一点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逍遥派,一直到 爱因斯坦奥林匹亚科学院三人小组,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还有萨特的“四人帮”,始 终洋溢着热烈讨论的学术传统。可以 说,整个西方

12、文明史就是一部讨论、争论的历史。许多西方学术名著也是以对话的体裁撰写的。只有通 过对话、辩论,相互激 发,取长补短,思想的火花才能爆发出来。否 则思维局限于自己的脑袋里,越来越 单面化、片面化,有 时还会钻牛角尖。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就是当代大哲学家罗素。大学时他学的是数学,当 时剑桥大学的教育简直就是柏拉图教育理想的一个样板。他们把一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数学,把另一部分时间用来和学友们讨论各种学科方面的问题。这些讨论几乎抵得上是“一部柏拉图每日对话大全”。中心讨论各种各样问题的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小团体,因为它的人员有一种排外性,所以它的存在几乎是一种秘密。每星期六晚上,他们就在彼此的房间里聚会

13、,一直谈论到深夜,星期天早餐 时再聚到一起接着谈,然后出去一整天漫步徜徉, 还是一边走一边谈。在这些讨论中,他的性格和智力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他似乎是 “新世界中的一个全新的人”,如今他已学会手握烟斗吞云吐雾,整天整夜地与学友高谈阔论。他通 过与朋友们交谈所得到的启发比他从大学课程中得到的更多。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很多很多。晚年时康德每天中午邀请朋友到家中午餐聚谈,他们海阔天空,什么都谈,就是不谈哲学。我认为会员们应该多交流,多 讨论,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不一定非要讨论音乐,也不一定要人家围坐在一起正式讨论。我曾空想,理想大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教授、学生应该吃住在一起,经常可以见面,随时可以讨论问

14、题。可现在的状况呢?学生与教授的接触机会甚少。 总之,学术讨论应该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四、对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反思现在新闻媒介一直在宣传和探讨:全校师生雄心勃勃争取在建校 100 周年(2011 年)把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多的人从硬件比较如基础设施、科研 经费等方面感到了紧迫感。冷静下来仔细思考, 为什么老清华(尤其是西南联大)在那样差的条件下却造就了那么多的世界级大师,形成群星灿烂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软件的教育方式、教育体制。1952 年院校调整,文理合并到北京大学,工科合并到清华大学, 结果清华元气大伤。从此清华变成了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清

15、华几十年来辛辛苦苦创建的、曾经造就了众多杰出人才的闻名遐迩的文学院、理学院就这样靠行政干预被挖走了。据说当时许多教授对清华是深怀感情的,很不情愿地离开了清华,没有办法。94 年 7 月读书杂志清华园里可读书?一文评述:“四十多年来清华大学出了很多大官,但是不出大学问家、大艺术家。”这也难怪,一所工科院校能出大学 问家、大艺术家吗?显然大学问家、大艺术家多半是从事文理学科的。不过反问一下,四十多年来,作 为文理院校的北京大学又出了多少世界级的大师呢?归根结底在于软件的教育方式、教育体制。许多人总喜欢把北大、清华做一番比较,一个是工科院校,一个是文理院校,怎能比较?清华人爱说北大人学风浮躁、不切实

16、际,北大人爱说清华人过于现实、思想僵化。其 实这是很自然的,工科学生接触的是些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难免有些现实;文理学生总有些理想化。为何不放下架子,多看看 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岂不很好?事实上,很遗憾,一墙之隔的北大、清华交流并不很多。虽然现在高等教育愈来愈普及,许多大学已经成了流水线的人才加工厂,但是作为国家大脑神经中枢的名牌大学必须实施灵活自由的精英教育,因为他们将主宰国家的命运,可现在清华有愈来愈演变成流水线加工厂的趋势。跟普通大学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有位老校友指出,现在的清华大学离国外工学院的要求还差一截,只能算清华高等专科学校。我 们扪心自问一下, 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和信心?今天清华几乎罗致了全国近半数的高分考生,家长、老师们对他们寄托了多大的希望?清华负了这么重大的责任,我们能否把他们培养成杰出人才? 老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