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104599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3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1海南)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解析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不只包括一种生物,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

2、平衡;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 ,在22 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答案A2如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解析若环境条件稳定,则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生物可能会被淘汰或生活习性发生变化,或迁移到竞争小的环境。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在竞争中的优劣势也

3、经常变化,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是因为这些水体中无机营养元素较多。答案C3(2012安徽安庆模拟)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

4、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C错误。答案C4(2012海南单科)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

5、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充分。答案B5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初生演替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解析甲演替前后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不是初生演替。乙可表示裸岩上的演替。甲中处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

6、的条件下,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答案D6(2012广州六校联考)早在宋代,我国就出现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草鱼与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A错误。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故B、C错误。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加,则鲢鱼数量在短时

7、间内也会增加,故D正确。答案D7(2012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联考)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高解析顶级群落若受到强烈的干扰,其群落可能发生改变;由于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营养结构复杂,故其自我调节能力较高。答案C8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

8、正确的是()A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B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解析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草本植物;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演替过程中,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更容易接受到较多的光照,因而会取代草本植物;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D9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B在演替过

9、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解析在硬木林阶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答案B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B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C甲物

10、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两种群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由曲线图可知,乙曲线随着甲曲线的变化而变化,二者表现出捕食关系;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数量表现为先增多,后减少;基因突变是内外因素对个体作用的结果,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突变没有必然联系;甲、乙两种群内的个体数长期稳定,并不能说明两个种群基因频率一定没有改变。答案A11(2012河南开封)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11、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答案C12(2012山东青岛一模)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B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C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解析表中数据应是随机取样统计的结果,A错误;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

12、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错误;由于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故为次生演替,D错误。答案C13(2012湖南十二校二模)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D栖息地的破

13、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解析白脸猴种群越大,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出生率不一定高;白脸猴种群越小,不利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量减少。答案B14(2012北京石景山模拟)在秦岭某区域的一片锐齿栎林中选取锐齿栎(乔木)、木姜子(灌木)、披针叶苔草(草本)等三种有代表性的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得到如图所示曲线,同时测定森林不同高度的光照强度日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1)不同植物分别配置在森林中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_。(2)从图1可以看出,锐齿栎的光合速率要远远_木姜子和披针叶苔草,而且有“午休”现象,导致此现象的主要

14、环境因素是_。(3)在正常CO2浓度、最适温度、高湿度条件下,测定上述三种植物的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得到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当光照强度等于光补偿点时,锐齿栎和披针叶苔草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_。当光照强度等于光饱和点时,木姜子的净光合速率为_。(4)研究者在灌木层另选取了三种植物,测定其光合速率,发现同处于灌木层的植物光合速率差异不大,这几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解析(1)不同植物分别配置在森林中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从图1可以看出,锐齿栎的光合速率要高于木姜子和披针叶苔草。植物出现“午休”是因为中午光照强、温度高,为降低蒸腾失水,气孔关闭,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15、(3)当光照强度等于光补偿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为0。当光照强度等于光饱和点时,木姜子的净光合速率为6.071。(4)同处于灌木层的植物的光合速率差异不大,竞争能力相似。答案(1)垂直结构(2)高于强光照、高温(3)0、06.071(4)竞争15“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是由于成片的黄栌或枫树叶片逐渐变红形成的。假若你是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请你利用暑假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假设:叶片变红现象受温度影响。围绕该实验假设,有的同学主张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才能对实验组的温度进行设置,该“有关资料”应为_。实验材料:盆栽的黄栌或枫树、透明的恒温箱等实验用具。实验步骤:(1)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