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讲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时跟踪训练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93852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讲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时跟踪训练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讲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时跟踪训练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讲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时跟踪训练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讲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时跟踪训练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讲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时跟踪训练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讲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时跟踪训练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讲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时跟踪训练 苏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维设计】201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讲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课时跟踪训练 苏教版必修3(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等;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及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程中都

2、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答案:D2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以上事实说明()A生命活动必须依据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解析:狼和兔属于种间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调整种群的数量变化。答案:B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解析:A项花香引蝶是因为花释放出化学物质吸引蝴蝶;警犬嗅寻毒品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豪猪遇敌竖起体刺属于行为信息;候鸟南飞是因为接受了光照时间长短和温度变化等物理信

3、息。答案:C4(2012盐城高二统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解析: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等;光照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系

4、成一个统一整体。答案:C5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解析: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答案:A6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

5、素解析: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一种重要生态因素,干旱地区生物种类较少,食物链相应也少,生态系统中群落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较差。生物体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耐旱突变并不是干旱诱导产生的,而是基因突变发生后,经干旱环境长期选择,使其中的干旱突变保留下来,并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答案:B7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解析

6、:由藻类和水蚤构成一条食物链。通过负反馈调节,两种生物的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水平。但当后期排入污水引起污染时,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8(2012镇江高二检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的原因不包括()A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B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C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D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解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处于同一个营养级的生物越多,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了,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

7、答案:C9某同学依据下列四项设计生态瓶,其中不合理的是()A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以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合理C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物质的联系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解析:主要考查设计生态瓶的实验。设计的生态瓶应该是封闭的,只有这样才能模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A10(2012泰州高二检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

8、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解析: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该过程离不开生产者和分解者,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使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到生物群落,再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到无机环境;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有利于沟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往往来自于不同的营养级,和食物链的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如人类可以直接利用小麦的种子,而不能直接利用小麦秸秆中的能量,但是可以利用秸秆喂养动物而利用其中的能量,这样既延长了食物链,又获得了更多的能量。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

9、0分)11(11分)(2012南通高二检测)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甲、乙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_。(2)甲图中,最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_。(3)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可刺激牧草分蘖,增加_。由乙图可知,适度放牧可使草原生态系统_。(4)乙图中的_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保护该草原的最大

10、控制放牧量。(5)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G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_。(6)请列举两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解析:这是一个运用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题目,很好地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自我调节等问题,同时考查了识图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小。CD段种内斗争成为限制鼠群增长的重要因素。合理放牧能使草原的净生产量增加;而过度放牧则可能导致草原荒漠化。因此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时,应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虫等措施,增加草原载畜量,另外也可采取其

11、他合理措施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答案:(1)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2)CD(3)有效光合面积生产者的净生产量有所上升(4)F(5)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沙漠化(6) 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发展季节性放牧;进行划区轮牧;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虫等措施;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只要求答对其中两条即可)12(8分)某生物实习小组的三位同学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用河水、水生植物、植食性小鱼、泥沙、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分别制作了三个生态瓶,如图:请分析这三个生态瓶,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三个生态瓶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为_瓶,另外两

12、个生态瓶出现错误的原因分别是_。(2)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的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_,原因是_。(3)加入泥沙的目的是:_;_。(4)某同学欲探究生物个体数量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该如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即可)解析:(1)乙瓶未密封,瓶内物质循环具开放性,不利于观察稳定性。(2)由于丙瓶置于黑暗中,不能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O2,故其内小鱼存活时间最短。(3)泥沙中含大量矿物质,并含大量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4)欲探究生物个体数量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可设置以“个体数量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控制其他变量适宜且相同,依据各生态瓶中生物存活时间确认稳定性程度。答案:(1)甲乙瓶未密封,丙瓶未置于散射光下(2)丙丙中生产者不能提供O2,并且会与小鱼争夺O2,造成小鱼因缺氧而死亡(3)为生产者提供无机物提供分解者(4)设置如甲瓶所示的生态瓶4个,分别向里面放入小鱼2条、4条、6条、8条,其余条件与甲瓶相同,然后观察各瓶中小鱼的存活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