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三语文备考“好题速递”系列试题(31)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88016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三语文备考“好题速递”系列试题(3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年高三语文备考“好题速递”系列试题(3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年高三语文备考“好题速递”系列试题(3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年高三语文备考“好题速递”系列试题(3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年高三语文备考“好题速递”系列试题(3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三语文备考“好题速递”系列试题(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三语文备考“好题速递”系列试题(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三备考语文“好题速递”系列(3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 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的功用

2、还不限于单纯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是范围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进进人类福祉。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要目的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了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拥有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前景。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的曙光来启发思考。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博览会的另两个目的。博览会一方面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

3、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 世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1982年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2013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科学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

4、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一切始于世博会”,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 (摘编自乔兆

5、红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与社会发展有改动)1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的产品,新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 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 D作者渴望中国能够借助举办2013年世博会腾飞于世界,并且对此充满信心。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 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

6、命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交流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着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 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人类的关注。 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的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博会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但最根本的是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B受上海世博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相对落后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

7、,以融入一体化的世界。 C上海将藉由2013年世博会使自己的城市功能比如基础设施等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上海的地域位置考虑,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崛起。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每题3分)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

8、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

9、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谴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虚自分必死节 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 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造仙府 造:制造 D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

10、矣。 诚: 如果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3分)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虽然,我姑以理谕之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后兵入城,不果立也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3分)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经过几天后他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所以在他要离开的时候百姓们表达了对他的感念之情。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的一席慷慨激昂的雄辩,反映了王若虚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

11、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已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5分)译文: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篱落:篱笆。8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

12、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5分)9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6分)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2)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4)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分)乡村铁质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

13、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

14、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