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word论文】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经济学理论专业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KB
约6页
文档ID:8507578
【最新word论文】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经济学理论专业论文】_第1页
1/6

1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摘要:当前,把西方公共经济学理论引入到中国公共经济发展的视阈中,成为我国公共经济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必需但在中国语境下研究公共经济学,就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话语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公共经济的著作,但其经济思想却体现了对公共经济问题的很多关注,并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公共经济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归纳为“一个逻辑起点、一个建构基础和四大理论内容” 这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支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就必须要求从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上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话语 关键词:中国公共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指导话语 一、马克思主义的公共经济学关注 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研究政府等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著作,但在他的不少著作中,对政府(国家)的经济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很多关于公共经济的思想,不但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公共经济学,还可以作为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指南 在 1850-1853 年的《伦敦笔记》中,马克思摘录了大量有关国家经济职能的资料,这些笔记涉及的内容包括: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经济活动的约束、调节问题;国家利用中央银行制度对经济调节的措施问题;国家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性质及其作用问题;国家财政制度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及其结构问题;国债的形式及其作用、流转方式问题等。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对公共经济有了初步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认为是马克思研究公共经济的开端 到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开始形成公共经济思想的框架,这个成果体现在马克思的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写作单独的《国家》册问题在“五篇计划”中,马克思的论题包括: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移民在手稿中马克思再次提到国家篇,认为应该包括:国家和资产阶级社会、赋税或非生产阶级的存在、国债、人口 在创作一系列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1867 年,马克思的光辉巨著一《资本论》第一卷诞生了在《资本论》第一卷里,马克思有关公共经济的论述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在对货币理论的论述中,马克思深入地分析了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的性质及其实现形式问题;其次,马克思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论述中,分析了国家对工作日长度进行“强制”调节问题;最后,在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论述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性质及其职能做了分析 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的遗愿,花了大量精力,整理了马克思的有关手稿,出版了《资本论》第三卷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论述了不少有关公共经济的思想,其内容主要有:首先,关于国家及其作用形式。

各种具体资本的分离及其相互竞争过程,是不可能离开现代国家的“协调”和“监督”的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具有两重性,即一方面执行着“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职能;另一方面又执行着“由政府同人2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1]其次,在对总资本各种形式的分析中,反复提到国家的具体职能,并对国家调节、监督社会资本的各种手段做了简单论述,如国家赋税制度的性质;国家在不同时期实施的保护关税制度和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性质与意义;国家财政制度、国家预算、国家债务的实质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影响;国家借助于经济立法,调节和监督总资本运动的性质与意义,如工厂法、银行法、土地法、公共工程法、移民法、济贫法等法律法规至此,马克思的公共经济思想基本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的公共经济学:思想框架与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公共经济思想的框架和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归纳为“一个逻辑起点、一个建构基础和四大理论内容” (一)逻辑起点:政治经济关系原理与国家(政府)的经济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政治本质是由国家的经济本质决定的,国家的经济本质又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论断告诉我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认为, “国家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者,其特殊经济本质取决于生产方式的特殊本质,只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国家的特殊经济本质和政治本质,这是衡量国家不同性质的根本标准 ”[3]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国家(通过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性质和作用形式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现实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构成了国家的现实基础,并且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而国家的现实基础规定了国家经济职能的基本性质和作用形式同时,马克思分析了国家和社会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在私有制条件下,国家采取的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4],即以一种表面上的“公共利益”的代表姿态出现的实际上, “国家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5]这就是说,国家从总体上概括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利益关系,集中表现了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性质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国家经济职能的性质。

二)建构基础:对资本主义形式公共经济的批判 1.对资本主义形式公共经济主体的批判: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政权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 “实际上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6]国家利用其“控制”的财政、金融、赋税、国债等经济机制调节社会经济运行,完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马克思认为:“现代的资产阶级财产关系靠国家权力来维持,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权力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关系 ”[7]因此,现代国家作为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但同时,作为“维持”社会经济运行和所有制关系的力量,现代国家又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内在机能和要3素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的:“现代的国家政权只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8] 2.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1)资产阶级国家经济职能的实质:马克思认为,在一些国家(例如美国),“甚至可以在生产方面感到铁路的必要性;但是,修筑铁路对于生产所产生的直接利益可能如此微小,以致投资只能造成亏本那时,资本就把这些开支转嫁到国家肩上,或者,在国家按照传统对资本仍然占有优势的地方,国家还拥有特权和权力来迫使全体拿出他们的一部分收入而不是一部分资本来兴办这类公益工程,这些工程同时又是一般生产条件,因而不是某些资本家的特殊条件” 。

[9]所以,资本对共同的、一般的社会生产条件的投资和发展,就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经济职能的实质 (2)资产阶级国家作用形式及职能的两重性 马克思指出,随着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国家的职能也必然朝着两个看来似乎是十分矛盾的方面发展:一方面,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巨大进步相适应,国家作为一种“公共权力”机构,对社会经济运行调节与控制的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国家“只有在它们是管理和处理生产的资产者的共同利益的委员会这个情况下,才是正当的”[10]另一方面,与社会阶级关系对抗的日益发展相适应,国家作为一种“阶级专制”机器,对社会阶级矛盾与冲突的“协调”与压制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3.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公共经济的方式:扩张掠夺与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家政权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所以,不论剩余价值怎样分配与利用,其最终的作用效果仍然体现在资产阶级身上 (三)公共收入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赋税思想 1.确定了赋税的性质马克思认为,赋税是“国家的措施”之一,它是依靠“为榨取一定劳动量而颁布的强制性法令”而取得的。

[11] 2.阐述了有关赋税的一般原理1)赋税作为“国家的措施”之一,在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漫长历史中,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发挥着作用但是作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措施之一,赋税还是取得了一些特殊规定性,成为强化资本对雇佣劳动剥削,对部分剩余价值占有的一种强制性的工具他指出:“这个阶级以国家的身份通过巧妙的征税办法对工人进行盗窃”[12]2)赋税是公共支出的主要来源诸如修筑道路这样一些社会公共工程或社会基础设施,就会转为由国家来承担,这些费用是通过征收直接税或附加税取得的这样, “在由国家利用赋税来修筑道路的地方,修筑道路就不是单个人的私事 ”[13](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赋税在形式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从实物税向货币税的变化“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赋税等等由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 ”[14]第二,从以直接税为主,转向间接税和直接税并举、以间接税为主的形式 “城市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农村而实行的特别措施,就是消费税和入城税,一般说来,是间接税,这种间接税起源于城市……直接税则起源于农村 ”[15]第三,赋税的变动与剩余价值量变动密切相关四)公共支出理论 1.论证了公共支出的必要性和范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产生修筑道路、铁路及其他公共工程的必要性公共支出并不仅仅限于政府、军4队、官员等的消费性支出 2.阐述了政府职能范围的变化与公共支出增长及其原因马克思提出,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交通、运输、通讯联系、信息、城建、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等等,都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的、一般的社会生产条件在这些生产条件上投资的微利或亏本的实际,使更大量的“公益工程”的发展转嫁到国家的肩上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职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而膨胀起来 (五)宏观调控理论 1.分析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马克思从分析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人手,揭示了为什么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他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 ”[1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指挥”只能由国家——政府来担当 2.提出宏观调控的货币手段和财政手段1)宏观调控的货币手段马克思论述了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分析1847 年和 1857 年英国的两次货币金融危机后提出这样的思想: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正确的货币金融政策可以缓解危机,错误的货币金融政策可以加深危机。

[17](2)宏观调控的财政手段马克思认为,财政手段的调控对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分配来说至关重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社会生产结构的概念,它指的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财政支出结构对于产业结构具有很大影响,在确定了财政收入规模,解决了财政资金筹集问题之后,财政支出的流向和流量成为制约产品结构,调节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比例关系,制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调控投资结构的重要手段[18] (六)公共信用理论 1.公共信用成为资本的信条 “国债,即国家的让渡,不论是在专制国家、立宪国家,还是共和国家,总是给资本主义时代打下自己的烙印” [19]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的公共信用,为资本主义公共信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存在于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信用,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有的印记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公共信用所反映的债务积累实际地表现为资本积累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国债资本的积累,不过是表明国家债权人阶级的增加,这个阶级有权把税收中的一定数额预先划归自己所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