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54365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12月)试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地六校”联考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拒绝“拿来”的校园文化 走进现在的校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久经岁月洗礼的中外名言被信手拈来复制、粘贴在学校的醒目位置,其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套用当下流行的一句广告语,就是“我们不生产校园文化,我们只是文化的搬运工”。 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丰满的“拿来文化”遭遇了现实的骨感。经过学校和教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大气、典雅、庄重的校园文化

2、往往“水土不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远的距离,难以让学生产生思想和认识上的共鸣。许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或者是“一瞥了之”,甚至视而不见。校园文化因此沦为“花瓶”,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表面上看,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中旗帜鲜明地奉行“拿来主义”,缘于他们过度迷恋文化的原貌,总想为学生打造一个原汁原味“无污染”的原生态文化体系。然而,究其根本,是学校管理者“不劳而获”的惰性思维使然。 毋庸置疑,中外优秀文化理应得到传承,但学校管理者应该辩证地运用“拿来文化”。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就会不切实际,无法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软实力”,而真正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向

3、心力的校园文化,必须注重文化的再造与创新,让经典文化历久弥新,融合时代发展特色。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原本地照搬优秀文化,要摒弃“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厘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进而让文化焕发时代特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拿来的只是别人的文化,原创且切合实际的校园文化,才能让学生在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激发学生文化创新的潜能。比如,引用这句耳濡目染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时,我们可以站在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情操,以及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角度,将其创造性地转化成“书山有路法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4、式传承,重新赋予其时代的韵味,不仅能彰显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时代张力,更能让孩子们消除视觉疲劳,中听入耳。 接地气,才能聚人气。每个地方都不乏历史文化名人、英雄人物等丰厚的人文资源。建设富有特色、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资源,充分释放区域特色文化的优势和独特价值,切实做到“为我所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触摸到自己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进而徜徉于先辈们的思想、文化、精神之中,如此才能情不自禁地“亲其师,信其道”。 另外,每个时代都有公众熟知和喜爱的流行文化,将时代流行元素巧妙地嫁接到校园,可以有效地提升校园文化的时尚感,增强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友谊且行且珍惜”

5、“有钱不任性”这些都是创新校园文化的鲜活素材,不应游离于学校管理者的视线之外。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走“原创路线”,深入开发和创新优秀文化资源,营造特色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聚焦和释放校本文化的“人气”,真正让校园文化“软实力”变成素质教育的“硬功夫”。(杨启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渴口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5年10月14日第3版1.下列关于“拿来的校园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良苦用心”的久经岁月洗礼的中外名言就是“拿来”的校园文化。B.这些大气、典雅、庄重的校

6、园文化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远的距离,难以让学生产生思想和认识上的共鸣,让学生感到“水土不服”,接受不了。C.校园文化因为“拿来”沦为“花瓶”,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或者是“一瞥了之”,甚至视而不见。D.“拿来”的校园文化一味地生搬硬套不切实际,无法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学校管理者“不劳而获”的惰性思维使得想为学生打造一个原汁原味“无污染”的原生态文化体系只能事与愿违。B.只有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向心力的校园文化。C.原创且切合实际的校园文化,才能让学生在感受文化的博大

7、精深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D.学生普遍厌弃“拿来”的校园文化是因为它们是生搬硬套,失去文化的原貌。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譬如“书山有路法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既注重文化的再造与创新,让经典文化历久弥新,又融合时代发展特色,学生自然喜闻乐见。B.建设富有特色、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C.作者认为即使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式传承,重新赋予其时代的韵味,也不能彰显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时代张力,让孩子们视觉疲劳。D.校园文化要鲜活靓丽,就要将时代流行元素巧妙地嫁接到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校园文

8、化的时尚感,增强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

9、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

10、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侮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头风:头痛病。考竞:拷问,死于狱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尉黄琬辟 辟:开辟 B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语:告诉 C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差:通“瘥”,病愈 D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收:逮捕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是( )

11、A.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B.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C.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D.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有人要他出来做官,他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

12、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郡守送来的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将财物退给郡守,并且留下一封辱骂郡守的信之后自己就偷偷溜掉了。最后那郡守被激怒了,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5分)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按要求完成第8.9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司空曙 唐李益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13、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注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几度:多少年 翻:反而。离杯:饯别的酒。共传:互相举杯。8.请指出第一首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9.有人认为这两首诗的颔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觉得异在何处,同又在何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借游鱼写潭水澄澈的两句是“ ,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点出自己求学时甘于粗食敝衣不羡慕他人的句子是:“ ,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的“ , ”两句,借助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却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情怀。三、文学类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音乐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晴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