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504415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PPTX 页数:68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 的曲折历程,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核心目录,考向目录,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5年)是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两次鸦片战争 (1)1840年英国发动了旨在打开中国市场的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政 府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2)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英 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一、政治:18401895年

2、西方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 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背道而驰。 (3)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 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没有真正实 行。,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 原料。 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

3、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 争。,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与“耕”分 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 治地位。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二、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2.洋务运动 (1)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 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 留学生。 (4)评价:未能达到“自强”“求富

4、”的目的。客观上刺激了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一定 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这些企业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4.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 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

5、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三、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2018河南六市高三联考),上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企业简表。据此可以推知 ( ) A.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表中反 映的是中国第一批民族企业,这些企业采用了近代机器生产,可见 西方工业化成果影响了晚清企业,D项正确;由表中信息不能推出 洋务运动影响深远,A项与题意不符;B项出现在甲午战后,与题干 中时间信息不符;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6、封建 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且日益商品化,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 除。,答案 D,1.(2018四川雅安高三二诊),上表为两人对发生于1839年中英某次战役的历史叙述。据此,能 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义律亲自指挥了战斗 B.清军在战役中占据优势 C.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 D.英军舰队率先退出战斗,考向一 列强侵略及影响,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意在考查史料实证素养。两 则材料都记载了英舰先开炮,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C项正确;材料 无法表明义律亲自指挥作战,A项错误;两则材料记述的都是自己 一方占据优势,对方先撤出战斗,B、D两项错误。,1.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

7、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 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由以欧 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 到向美国转移。 (3)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 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 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 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

8、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 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建设性(客观影响):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 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运用多元史观辩证分析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革命史观: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主权遭到 严重的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社会经济发 展长期落后,因此中国只有通过武装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发展。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 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2)文明史观:列

9、强的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的先进文明 和生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 农业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变。 (3)整体史观: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 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4)社会史观: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社会风俗传入中国,冲击着 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2.(2018课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 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 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

10、 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 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解读题干可知,甲午中 日战争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 论倒向日方,西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国“数 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 任何回应,这本质上说明了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选 C项。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宣传掩盖其侵华的本质目的 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未反映A、B

11、、D三项。,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3.(2018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模)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 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 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 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 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 ) A.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 B.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 C.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 D.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外交,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从 材料中的“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 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 法直

12、言斥之”可知,洋务派已经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A项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外交活动中受到外国的蒙蔽,并没有体现出 国力弱小,B项错误;材料意在利用国际公法来抵制列强的不平等 要求,并不是着力抗击列强的外交胁迫,C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推行 妥协的外交政策,而是强调要改变妥协政策,D项错误。,4.(2018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下面为1840年前、1894年国产粮 食商品量、值估计表,这从侧面反映出 ( ),考向二 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A.农业生产有了长足进步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意在考查史

13、料实 证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限定词“从侧面”。材 料表明国产粮食商品量、值都有较大提高,这从侧面表明自然经 济逐步解体,C项正确;从材料中国产粮食商品量和所占比例可知, 粮食总产量没有明显提高,A项错误;B项是表格直接体现的信息, 不符合“从侧面”的要求,排除;材料中没有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 体现,D项错误。,从不同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史学角度: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 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经济、洋 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近代企业 主要指采用机器生

14、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 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 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 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它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 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 看,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5.(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二模)1881年广东南海县知县以“各 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为由,下令关 闭县内机器丝厂,致使广东内地的丝厂纷纷迁至澳门。这反映了 当时 ( ) A

15、.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合法 B.政府排斥外来工业文明 C.洋务企业垄断了缫丝市场 D.官民企业间的冲突激烈,答案 A 材料中的“平民不得私擅购置”说明当时清政府还 没有明确允许民间创办近代机器工业的政策或法令,使民族工业 因缺乏合法地位而遭到南海县知县的封杀,A项正确;材料中的 “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说明当时清政府已经接受西方 工业文明,B项错误;此时期洋务企业不可能垄断国内缫丝市场,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D项,D项错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1)思想上:提出“中体西用”观点,使中国近代化由思想主张转 变为实践活动,并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经济上:引进机器

16、生产方式,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管理经验。 (3)外交上: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建立了总理衙门,加 强了清朝与外国的关系,开启了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海防上: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军事 近代化历程。 (5)教育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翻译、科技、军事人 才,开启教育近代化。,6.(2018山东聊城高三一模)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 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 馆。”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 ( ) A.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B.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 C.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 D.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教育,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材 料中“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强调的是同文馆对“新教育” 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文馆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中国传 统的教育不同,B项正确;A项包含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