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二五知识 产权发展战略规划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5043836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十二五知识 产权发展战略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重庆市十二五知识 产权发展战略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重庆市十二五知识 产权发展战略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重庆市十二五知识 产权发展战略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重庆市十二五知识 产权发展战略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十二五知识 产权发展战略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十二五知识 产权发展战略规划(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录一、“十一五”知识产权发展回顾3(一)主要成效3(二)存在问题7(三)面临形势8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战略目标11三、战略任务13(一)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营造创新创业优良环境13(二)提高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13(三)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14(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15(五)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16(六)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打造西部知识产权人才高地16(七)提升知识产权意识,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17四、重点计划18(一)

2、知识产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计划18(二)知识产权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计划(三)知识产权惠农计划21(四)两江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计划21(五)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22五、保障措施25(一)强化组织领导25(二)增加财政投入25(三)加大宣传力度25重庆市“十二五”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掌握发展先机和主动权的关键。“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关键时期,也是重庆市加快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为贯彻实施国家

3、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知识产权发展回顾(一)主要成效1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相继出台或颁布了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关于发挥专利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关于实施商标战略的意见、重大经济活动专利特别审查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区县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重庆市商标发展奖励补助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和政

4、策。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农业委员会、市版权局等部门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先后出台了专利资助、质押、许可、纠纷调解以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多项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措施。34个区县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若干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政策。 2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专利申请量从2006年的6471件增至2010年的22825件,年均增幅达37.0%;专利授权量从4590件增至12080件,年均增幅达27.4%;发明专利申请量从1204件增至5150件,年均增幅达43.8%,在全国31个省市

5、区的排位从第19位上升到第15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46件增至1143件,年均增幅达46.8%,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排位从第22位上升到第16位。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有效注册商标5.3万件,比“十五”末期增长3.3倍;中国驰名商标40件,比“十五”末期增长3.1倍,数量位居西部地区第二位;重庆市著名商标635件,比“十五”末期增长2.5倍,核准注册和初步审定地理标志28件,增长28倍。2006至2010年,全市共开展普通作品和计算机软件登记3575件、1319件。自1999年我市开展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以来,共申请植物新品种权70件,已获得授权38件。3.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大幅提高“十一五”期

6、间,全市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迅速提高。2009年,全市专利产品类别数量达8925种,比上年增长54.6%;实现专利产品产值7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4.8%;专利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4%,比上年增长1.9%;专利权质押融资规模达到1亿元。全市“区县知名、全市著名、全国驰名”的商标品牌梯次培育发展机制全面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支持”的商标发展格局逐步形成。4家企业成功获得商标权质押贷款1亿余元。引进图书版权754件,输出图书版权199件,引进输出逆差缩小至3.79:1。“十一五”期间,水稻特殊遗传材料CYAR02的研究及特殊水稻育种、两系法杂交小麦研究、芥菜雄不

7、育杂种优势的利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油菜、甘蓝、番茄、辣椒及杂交玉米育种等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4.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与西部12省市区签署了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建立了跨地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新模式;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多次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检查行动,建立了重大案件快速应对机制;与40个区县(自治县)签署了专利行政执法委托协议书,区县(自治县)首次拥有了专利行政执法权;建立了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了“12330”维权援助热线。全市工商、公安、法院、海关等部门之间的商标保护协作机制基本建立,西部14省市共同形成了商标协作保护体系

8、。“十一五”期间,全市工商机关共查处各类商标侵权假冒案件2454件,案值6784万元,有力地打击了商标侵权违法行为,净化了市场环境。全市新闻出版系统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2010年查缴盗版书刊27万册,盗版音像制品及软件39万盘(张),关闭盗版网站33个,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扎实开展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分4批促进302家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通用软件正版化,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知识产权案件处理的行政与司法协作机制基本建立。重庆法院系统积极探索,建立了三级联动,民事、刑事、行政纠纷案件审判三审合一的知识产权审判模式。5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调整充实了

9、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30多个部门“相互协调、合力推进”的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机制。市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知识产权合作会商制度,争取到国家众多知识产权资源和政策支持。市知识产权局成立党组,并增加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统筹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市30个区县挂牌成立知识产权局,区域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工商系统形成了市局、区县局和工商所上下联动的商标监管三级网络体系,建立了一支稳定、高效的商标监管干部队伍。全市新闻出版系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和区县(自治县)两级版权管理和行政执法体系。市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共同管理植物新品种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市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基本建立了企

10、业内部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了专兼职管理人员,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工商部门、版权部门组织开展了8个园区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了产业集群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市知识产权局会同统计、经济等部门建立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统计制度。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采取多种措施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重庆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重庆代办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仲裁院相继建成并面向社会服务。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落户我市。重庆理工大学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培训(重庆)基地。截止2010年,专利代理机构由“十五

11、”末的8家增至14家,商标代理组织由“十五”末的30家增至134家。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代理人及代理量大幅增长。全市版权、植物新品种及其他知识产权服务快速起步,在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五里店工业设计中心、重庆市作家协会建立了版权服务工作站。(二)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尽管重庆市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专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核心专利拥有量不足,行业专利密度发展不平衡;市场主体专利运用能力较弱;专利人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专利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二是商标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商标总量偏小,价值偏低,结构

12、不合理;市场主体商标平均拥有量较低,商标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重点行业缺乏知名品牌的支撑;企业商标注册意识、创牌意识淡薄,商标运用管理水平不高,商标社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版权保护意识不够,创造能力不足。社会公众版权意识较弱,侵权盗版现象在局部地区仍比较严重;版权行政管理和执法队伍不能适应社会监管的需要;版权产业原创能力不强。四是植物新品种保护不够。植物新品种授权总量偏少,在全国排第24位;品种权构成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三)面临形势随着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知识产权制度在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

13、作用越来越重要,并日益成为国际间产业布局的重要工具,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在我国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变得刻不容缓的大背景下,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和保护创新的作用,对于我国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是重庆深入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时期。随着重庆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重要地位的确立,重庆改革发展将迎来新机遇,这对重庆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过“十一五”期间“建体系、打基础、强能力”的积累,未来五年全市知识产权发展将进

14、入全面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必将在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全面对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为前提,以健全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为基础,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中心,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保障,着力发挥知识产权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二)基本原则1坚

15、持服务经济、引领发展原则牢固树立抓知识产权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思想,把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全面融合,着力将知识产权数量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加强知识产权在产业、区域、科技、贸易政策中的导向作用,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引领经济发展向高端化、高值化、高新化的内生增长方式转变。 2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提升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知识产权工作新格局。3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原则以知识产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突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的主体地位,突出知识产权有效运用这一重点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迈上新台阶。根据我市经济、科技、贸易发展的地区差别、行业差别,发挥各自优势,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园区、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类指导,推动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整体协调快速发展。4坚持依法保护、兼顾公平原则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