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总论每章练习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5041345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学总论每章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刑法学总论每章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刑法学总论每章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刑法学总论每章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刑法学总论每章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法学总论每章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学总论每章练习(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刑法概说一、名词解释1、刑法2、立法解释 3、司法解释二、多项选择题1、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A、调整和维护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B、鲜明的阶级性C、处罚方法的严厉性D、调整和维护社会利益的广泛性2、我国刑法的任务是()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D、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其他社会关系3、广义的刑法包括()附属刑法、国际刑法在内的A、刑法典B、单行刑事法律C、非刑事法律中的刑法规范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4、剥削阶级国家刑法是指()A、地主阶级刑法B、奴隶制国家刑

2、法C、封建制国家刑法D、资本主义国家刑法5、我国现行刑法是由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其公布和开始施行的时间分别是()A、1997年3月10日B、1997年3月14日C、1997年10月1日D、1997年12月1日三、判断题1、刑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2、刑法是保护全体公民利益的法律。()3、我国刑法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同世界其他国家刑法的任务没有两样,都是惩罚犯罪的工具。()四、简答题1、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有何显著特点?2、我国新修订的刑法有哪些特点?3、刑法的功能有哪些?五、论述题试述我国刑法的任务。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1、罪刑法定原则

3、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3、适用刑法平等原则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适应原则C、适用刑法平等原则D、罪责自负原则2、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B、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C、有罪必罚D、刑罚法定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A、重罪重罚B、轻罪轻罚C、罚当其罪D、罪刑相当4、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A、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B、刑法立法人人平等C、刑事司法人人平等D、任何人在法律上没有特权三、判断题1、我国新刑法中明确规定了刑法的基本原则。()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我国刑法基本原则之一。()3、有罪必罚、无罪不罚是我国刑

4、法基本原则之一。()4、刑罚个别化是我国刑法基本原则之一。()5、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基本原则之一。()四、简答题1、简述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2、我国新刑法是如何体现罪刑法定原则的?3、刑法中确立罪刑法定原则有何意义?4、刑法中确立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有何意义?5、我国新刑法是如何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的?6、我国新刑法是如何体现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效力范围2、刑法的空间效力3、刑法的时间效力4、从旧兼从轻原则二、多项选择题1、刑法的溯及力问题,各国刑事立法采取的原则各异,概括起来有()。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和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重原则2

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在下列()情况下,可以不适用我国刑法规定。A、犯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B、犯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C、主体为除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普通公民3、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处罚。A、免除B、减轻C、免除或减轻D、从轻三、判断题1、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结果都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2、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

6、外国人,我国无权追究其刑事责任。()3、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公民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不适用我国刑法。()4、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只适用属地原则。()5、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6、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四、简答题简述我国刑法有关空间效力范围的规定。第四章 犯罪与刑事责任一、名词解释1、犯罪2、我国刑法中的犯罪3、身份犯4、刑事责任5、犯罪构成二、多项选择题1、AB2、ACD 3、ABD 4、ABCD4、ABC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 12、13、1、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

7、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A、不构成犯罪B、不是犯罪C、是犯罪但不以犯罪论处D、是犯罪但不以犯罪处罚2、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有()A、通过给予刑罚处罚B、通过劳动教养C、通过适用非刑罚处罚方法D、通过公开作有罪宣告3、非刑罚处罚方法有()A、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B、赔礼道谦,赔偿损失C、驱逐出境D、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4、犯罪构成必须具备()要件。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5、大陆法系国家中,成立犯罪的要件是()A、构成要件符合性B、违法性C、有责性三、判断题1、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2、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

8、的特征。()3、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构成犯罪。()4、凡应受法律惩罚的危害行为都是犯罪。()5、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以犯罪论处。”()6、刑事责任等同于刑罚。()7、刑罚是实现刑事责任的唯一方式。()8、刑罚是实现刑事责任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9、非刑罚处罚方法只能对无罪的人才能适用。()10、通过公开宣告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也是实现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11、犯罪构成是指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组合。()12、刑法规定犯罪构成的唯一意义在于为无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13、犯罪构成包含着一系列要件内容。这些要件可以分

9、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行为人主观方面特征的主观要件,另一类是反映行为人客观方面特征的客观要件。()四、简答题1、怎样认识犯罪的阶级本质?2、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简述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点4、刑事责任的实现分哪几个阶段。5、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6、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有哪些?7、研究犯罪构成有何重要意义?五、论述题1、试述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基本特征。2、如何理解犯罪的本质特征?3、试述刑事责任的根据 第五章 犯罪客体一、名词解释1、犯罪客体2、犯罪的一般客体3、犯罪的同类客体4、犯罪的直接客体5、简单客体6、复杂客体二、不定项选择题1、BD2、ACD3、CD4、A5、B6

10、、D7、C三、判断题1、2、3、1、犯罪客体是()A、犯罪对象B、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C、社会利益或权益D、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2、犯罪客体的种类有()A、直接客体B、间接客体C、同类客体D、复杂客体3、直接客体又分为()A、动态客体B、静态客体C、单一客体D、复杂客体4、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十类,其划分的根据是()A、同类客体B、犯罪对象C、一般客体D、直接客体5、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A、故意杀人罪B、抢劫罪C、盗窃罪D、间谍罪6、以具体社会关系是否受到犯罪行为的实际侵害为标准,可以把犯罪客体分为:A、一般客体和直接客体B、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C

11、、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D、现实客体和可能客体7、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对甲、乙定性不同的原因在于:()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三、判断题1、犯罪的直接客体就是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2、复杂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四、简答题1、研究犯罪客体有何意义?2、对犯罪客体进行理论分类意义何在?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一、名词解释1、犯罪客观方面2、危害行为3、作为4、犯罪对象5、犯罪对象6、危害结果

12、7、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二、不定项选择题1、犯罪的客观方面()A、仅指危害行为B、仅指危害结果C、仅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D、指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2、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可分为()A、基础要件B、先决要件C、必要要件D、选择要件3、犯罪行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C、作为与不作为D、明知行为与不明知行为4、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有()A、遗弃罪B、遗弃伤员罪C、故意杀人罪D、放火罪5、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A、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B、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态度之间的联系C、客观

13、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联系D、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6、不作为犯罪要求的特定义务是指()A、道德义务B、法律规定的义务C、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D、因行为人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7、下列犯罪中,()只能由不作为构成。A、包庇罪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C、遗弃罪D、偷税罪8、下列犯罪中,()只能由作为构成。A、诬告陷害罪B、故意杀人罪C、强奸罪D、遗弃罪9、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A、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B、对任何一种犯罪的构成非必备条件C、只作量刑情节考虑D、某些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10、作为的形式可以包括:()A、利用自己的身体实施B、利用动物实施C、利用精神病人实施D、利用自

14、然力实施11、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A、人在睡梦中的行为B、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行为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行为D、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三、判断题1、任何犯罪都必须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并使用一定的方法,所以,时间、地点和方法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2、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必备要件。()3、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构成的客观必备要件。()4、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是犯罪构成的客观选择要件。()5、危害行为与危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使行为人对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必要客观条件。()6、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仅能作为考察犯罪的危害程度的量刑因素。()7、犯罪对象是指犯罪分子施加某种影响的具体的物或人,因而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8、被告人在洞庭湖禁渔期间,使用特制工具,捕杀白天鹅两只构成犯罪,他触犯的罪名是非法狩猎罪。()9、甲、乙、丙三人(均已成年)合谋,一天晚上在距村庄较远的集体鱼塘里,投入自制的土炸弹三枚,将鱼炸死,震昏,捕获鲜鱼1500余个,卖得现款几千元,三人均分。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四、简答题1、我国刑法中危害社会的行为有哪些基本表现形式?不作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2、危害结果对定罪量刑有什么作用?3、犯罪对象(也称行为对象)在犯罪构成中有什么作用?五、论述题1、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