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4075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高考真题精品解析-语文(广东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协商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

2、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名师简评】纵观近几年高考广东卷,可以发现,2010年的广东卷体现出以下特点:一、试卷结构平易熟稔。广东卷继续保持稳定的姿态,在试卷结构和题目类型上和2009年基本一致。基础题考查的还是字音、成语、病句、排序,文言文依然考查了断句和翻译,阅读题还是二选一,就连语言运用题,也没有多大变化,2009年考查解读图表和写致谢词,今年考查解读图表和写串台词。这使得考生面对试卷感觉似曾相识,消除了紧张心理。二、试卷难度错落有致。广东卷整体给人感觉不难,确实不少题目难度不

3、大。比如1-3、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皎洁/打搅 业绩/污渍 纤维/纤夫B效仿/发酵 空旷/粗犷 盛开/盛饭C隐瞒/蛮横 挑衅/抚恤 埋伏/埋怨D市侩/反馈 濒临/频繁 辟谣/精辟1.【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能力。【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jio/jio,j/z,xin/qin。B项读音分别为:xio/jio,kung/gung,shng/chng。C项读音分别为:mn/mn,xn/x,mi/mn。D项读音分别为:kui/ku,bn/pn,p/p。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 中国历代文

4、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2. 【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解析】A项“殊途同归”意思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

5、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3. 【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析】B项由于成分赘余造成搭配不当。原句主干是“理念经过实践证实了理念的正4.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

6、了作品。 。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现象。 。 作品的独创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 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 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 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

7、时代人的互相影响A B. 4. 【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二 、本大题7小题 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

8、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

9、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选自明谢眞后鉴录卷下,有删改)【注】上:皇上,指朱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语诸将曰 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D噫!我固无恙 祸患5. 【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与推断能力。【解析】A项“语”,告诉。B项“委”,丢弃。C项“识”,知晓。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B. C. D. 6. 【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

10、“料事如神”一组的是 (3分)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贼众新集,其心不一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 B. C. D. 7. 【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理解与综合判断能力。【解析】说的是朱棣陈述居庸关的重要地位,说的是朱棣针对居庸关的形势所作的比喻,说的是朱棣有计谋。排除这三项。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 俞瑱逃亡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

11、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8. 【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析】“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有误,应是宋忠手下的间谍被捕,所以朱棣知道了宋忠的计策。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9. 【答案】(1)诸将已得宋忠/

12、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析】近三年都考了断句。解答此类题目有以下六种方法: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2)【答案】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给了我们,我们就不能失掉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

13、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 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10.(1) 【答案】(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示例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示例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

14、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告子上)(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3) ,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11. 【答案】(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