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2章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5039537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传播2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网络传播2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网络传播2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网络传播2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网络传播2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传播2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播2章(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网络传播与文化发展在人类文化的历史变迁中,不同的传播方式总是不同文明时代的突出标识语言传播所代表的原始文明,印刷传播代表的农耕文明,电子传播所代表的工业文明这些标识使各个时期的文化鲜明地烙印着传播本身的特质,因而,文化总是一个随不同传播手段变化而呈现出内涵不断流动的对象。尽管传播路径和文化发展的方向并不总是一致的,他们时而相交重合时而平行或相反,但无论如何,传播尤其是充满现代科学技术内涵的传播手段,早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决定性手段或工具。正因为如此,网络传播一经出现,便迅速成为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正在公开或隐蔽地改变着当代文化发展的形式和内容,但技术进步究竟会把文化带向何方,却

2、是一个需要审慎考量的深度问题。我们已经经历过传统文化的蜕变、现代文化生活方式从西方文化体制中被强制分离出来又最终逐渐进入中国文化机制的过程,今天我们面临着网络传播及其文化的新一轮转型探索。我们对这些新文化形式的美学属性可能尚末完全清晰,因为传播及其技术在我们的文化中从来都扮演着双重角色,它可以是癌症克星和登月神话,也可以是弗兰肯斯坦式的科学恶魔,对传播及其技术的敏感和思考最终是为了将它置于人性的运用之下,因此,对人类文化保持恰当的尊严并为这一尊严而深入网络传播和文化发展的内部进行探察,就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研究任务。第一节 网络传播与文化转向何谓文化转向?从普泛的层面上看,文化转向就是文化发展方

3、向出现了异于既有文化逻辑的预设道路,别开生面,创生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和实践。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化转向则是指网络传播所形成的对于文化发展内容及其方向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深刻地改变着既有的文化格局,重绘文化新地图。一、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不能简单地说,诞生于后现代文化空间中的网络传播就必然具备后现代文化气质,从而天然传播后现代文化精神。网络传播之所以成为促进现代文化转向后现代文化的主要动力,其与网络传播自身拥有的存在特征密切相关。与传统的媒介方式比较,网络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交互性,它打破了传播的单向性;第二是多元性,多种声音共享一个Internet平台;第三是价值中立性,多元主体的交流造就多元观念的冲撞和

4、相互承认的局面;第四是自主性,主体的自由选择强化着主体的自控机制和自主决策能力;第五是个体性,自由的选择性凸现了大众的分化,无数个体组成了网络的无穷节点。从网络传播的诸种特征看,这似乎是一个有关自由和民主的理想实现空间,一个人类长久企盼的文化乌托邦实践。但显而易见,文化的发展道路从来没有这般平坦,文化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总是和它的对立面相伴相生,从而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困惑而不是最终解决方案。从交互性中我们看到了即时快感满足带来的理性监督空缺,从多元性中我们看到了伦理价值及其判断的沦丧,从价值中立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虚无主义深渊,从自主性中我们看到了一切合法权威的拒绝和摒弃,从个体性中我们看到了公共意识

5、的崩溃网络传播与其在传播某种确切无疑的文化信念不如说是在传播人类长久的文化疑惑,一个个潜隐在传统理论体系和冥想深处的质疑变成公开的喧嚣的文化现实问题。网络传播中存在的文化症候似乎正是后现代文化存在的基本特征。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学者琳达哈琴就曾这样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既使用又滥用、既设置又推翻、向埋藏于建筑学、文学、绘画、雕塑、电影、录像、舞蹈、电视、音乐、哲学、美学理论、精神分析、语言学或编史学中的诸种纯粹观念发起挑战的矛盾现象” Linda Hutcheon Theorizing the postmodern: toward a poetics ,in a poetics of postm

6、odernism: history, theory, fic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88, p.3.。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也曾针对后现代性如此写道: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质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英特雷伊格尔顿,华明译,后现代主义幻想,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前言

7、Vii。因此,矛盾、困惑和相对主义精神似乎已是网络传播和后现代文化不可摆脱的文化标签,而其根由则是现代文化产生和导致的。尽管关于现代文化的隳颓原因人们众说纷纭,但基本上人们普遍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所引发的对于理性及其社会机制的彻底怀疑是导致现代文化反思乃至最终被背弃的本质原因。因为战争的空前残忍与邪恶,战前、战后曝露的工业社会逻辑及其解决之道的匮乏、无力,使人们不得不怀疑从来都被奉为至上的理性(人文和技术)是否拥有人们赋予它的那种神圣能力,理性及其文化制度乃至在理性文化体制中发展成熟的工业社会存在本身是否可以继续交给现代理性执掌?于是,理性的文化地基开始崩塌,并纷纷碎裂为思想的残片漂

8、浮在困惑的人类的上空。但后现代文化并未像任何历史时期的文化一样,沿着理性的二元对立思维路径走到非理性的道路上去对理性展开拯救行动。因为后现代在摒弃理性的同时也摒弃了非理性道路。从文化历史的角度看,理性和非理性的对立两极常常会平衡人们对于理性或非理性的质疑,因此,理性的时代主流中常常潜伏着非理性的力量,而理性的时代之后常常是非理性的时代拯救方案隆重登场。正是基于理性和非理性的联体存在特征,现代文化之后的文化便不是理性和非理性二元对立之间的线性选择,而是超越二元的多元呈现。超越二元的多元呈现从概念上容易理解和把握,运用到现实的文化环境分析却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也就是说,当一个文化问题不能在既有的文化

9、思维框架中继续被深度思考时,这个文化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不断漂浮的文化符号,一旦这个文化符号可能指向“这”也可能指向“那”时,它可能就什么也不能指向,最终只能自我指涉。于是后现代文化抛弃现代文化的深度阐释模式、中心概念观念、确定性分析手段、严肃性话语目标乃至不断创新的思维逻辑程式后,它就放弃了通过深度/平面、中心/边缘、确定/漂浮、崇高/世俗等传统的文化生产方式面对自身的文化困境,它只能在深度/平面、中心/边缘、确定/漂浮、崇高/世俗之间寻求生存空间,在各种“间性”(如主体间性)杂糅的话语中悬隔文化本身,让各种话语通过“无法”达到“有法”的境界。后现代文化何以质疑现代确定性的文化概念,形成“间性”

10、(主体间性等)当道的文化风格?伊格尔顿秉承西方马克思主义左派的文化传统指出,后现代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诸如瞬息万变的、非中心化的技术领域,消费社会和文化工业;这种新的物质环境造成了传统的制造业被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产业取代,也促成了传统的以阶级为核心的政治领域向各式各样的(基于族裔、性别、社区等的)“身份认同的政治”转化。伊格尔顿的阐释表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种固态的物质世界观丧失之后,物质世界也就从静走向了动(就像经典物理学走向了现代物理学),而动态的物质世界必然带来动态的精神世界观的确立,资本主义社会从此建立在一个物质和精神观念双重流动的认识论系统之上,可以说,这

11、种流动的世界观是后现代文化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因为没有了恒定的对象,也就没有了确定性的文化原则,也就没有了思维的二元基点可以依赖,一切事物都在动态的呈现中丧失所谓的本质和特征。理论的阐释上的确如此,我们的现实疑问是,究竟是什么日常的东西直接让所有的人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变动不居,而不仅仅是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这样一些深入物质和精神结构内部的精英分子?要逃离理论的抽象,只能回到理论生产的空间。后现代社会常常又被称为信息社会,因为后现代文化基本上是在一种不同于传统信息生产、组织、传播和影响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任何文明社会均离不开信息,何以后现代社会就能够独占“信息”语词?这固然与从来没有一个

12、社会像信息社会一样充满巨量的信息并依赖于这种信息有关,但显然,量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事物的根本性质。信息社会的本质在于它改变了信息的存在和发展方式。首先,它使信息的线性存在方式发展成为立体化的网状结构。人们不仅能够通过磁带、光盘、硬盘存储信息,通过电话、电传和电视传输信息,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加工信息,人类还从来没有能够这样图、文、影、音一体化地进行过信息传播。其次,它使分散孤立的信息汇集成实时交互的系统,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通过网络获得各种教育、娱乐和消费等方面的共享资源,人们在全球知识、文化的共享过程中,强化着人的活动功能,扩大着人的活动范围,扩展和深化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及人

13、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与交往。再次,它使信息的含义空前广大。信息是知识,信息是财富,信息也是力量,信息还是一种文化,掌握信息也就等于掌握了人、社会及其未来的钥匙。正因为后现代社会的信息中包含着丰富的非传统语义,所以后现代文化事实上就是一种依托于新的信息传播而构建起来的文化,这种文化包含着充分的信息传播特征。当我们把信息社会、后现代社会、网络传播和后现代文化联系起来看,我们会突然明白,后现代文化的转向不仅是一种文化思维的转向而且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向,这种转向因素根植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接触的信息,是信息的疯狂流动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稳定世界的失去,是信息的巨量传播让人们怀疑既有价值观的局限和简陋,

14、是信息的丰富涌现刺激了人们的多元需求和欲望,是信息的民主和共享局面让人们渴望打破一切界限进入一个后现代的文化狂欢广场。总之,从现代向后现代的文化转向绝非后现代取代现代那么简单,那种线性的时间观正是后现代所要首先抛弃的认识论秩序,因此,转向也只是意味着我们又获得了一种观察文化发展的窗口。窗口总是可变的,观察的对象却从来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自身。二、从理性走向感性无论政治的决策还是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无论意识形态的体系还是人们的行为方式,理性都依然是现实社会组织的文化基石。但在思想文化序列中,理性的地位显而易见已经下降,不再能起到绝对支配的作用。在后现代的“五反”思想范式描述中,无论反本质主义、反权

15、威主义、反启蒙主义还是反本体/主体论神学、反形而上学,根本的核心都在于反对单一的理性霸权,颠覆理性对于人类行为的至高控制。历史地看,在理性的进化历程中,感性从来都被视为是一种相当原始的对象领域,是一个没有思想、逻辑、稳定性的文化半成品生产阶段,如果没有理性的规约或指导,感性永远只能是原始的、粗鲁的、蒙昧的和呆滞的本能反应,因此理性对待感性及其源泉总是持忽略与遗忘的态度,采用压抑和删减的手法把感性作用降低到最不重要的程度。感性原罪般成为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文化阑尾”。然而网络传播却砸碎了枷锁,释放了感性的核心文化地位,从而形成第二个引人注目的文化转向从理性走向感性。感性源自感官,感官源自身体,感

16、性本质上其实就是身体所处时空的心身体验。每个身体所处的时空位置决定身体拥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是人对自身的认同的重要源泉。正因为如此,后现代时期的理论家像巴特、布迪厄、巴赫金、福科都强调身体的理论意义和价值,把它和阶级、党派、主体、权力、社会关系、文化暴力、意识形态、美学和生产方式等范畴相提并论。有人宣称,“对身体的重要性的重新发现已成为新近的激进思想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Terry Egleton The Ideology of Aesthetic, Basil Blackwell Ltd. Published 1990.Introduction.事实上也是真的,读不懂身体文化学,也就很难读懂巴特和福科。网络时代的身体文化学,或者说身体的政治学,是从“身体化”和“非身体化”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出发阐述身体的文化价值的。首先,“身体化”是工业技术革命的结果,技术正在把人类身体的模拟物呈现为日益复杂的应用工具放置到社会空间,用电子机械的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