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5037437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期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重点,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指引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1.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法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十一五”期间,全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了山西省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实施

2、细则(晋经资源字2006696号)、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649号)等一系列促进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通过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2.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和基地建设逐步深化。“十一五”期间,我省发布和实施了蒸压粉煤灰砖建筑技术规程、烧结煤矸石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和人工砂生产应用技术规程等标准,初步建立起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十一五”期间,我省朔州市获得工信部授予的“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称号,河津市和中铝山西分公司分别获得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授予的“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

3、全国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建筑环保建材示范基地”称号,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1)综合利用规模稳步扩大。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和综合利用率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赤泥、镁渣、电石渣的综合利用量快速增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201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205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5.5%;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到6338万吨,比2005年增长38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42%,比2005年提高20个百分点。山西省“十一五”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种类综合利用量(万吨

4、)综合利用率(%)2005年2010年2005年2010年煤矸石119232622638粉煤灰58116702543钢铁冶炼渣63011204363脱硫石膏201281025赤泥0.2120.072.4镁渣18901142电石渣20562240合计246163382242(2)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开发应用和推广了一批用量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煤矸石发电、制取白炭黑、氧化铝和聚合氯化铝、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粉煤灰造纸及其生产岩棉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使我省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3)综合利用效益显著。“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利用大宗

5、工业固体废弃物2.8亿吨,实现产值超过400亿元,减少土地占用超过5万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4.新型墙材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新型墙材企业623家(规模以上企业199家),生产能力335亿块,2010年产量156亿块。新型墙材企业中,烧结砖类276家,非烧结砖类178家,砌块类88家,板材类企业81家。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由2005年的4600多家下降到2010年的1830多家,新型墙材占墙材总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35%上升到52%。“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的新型墙材产品折标砖500多亿块,新型墙材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约7260万吨,节约能源折标煤3

6、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0.9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7.12万吨。5.节能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省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0.68下降到0.57。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已由2005年的2.890吨标煤下降至2010年的2.235吨标煤,累计下降22.66%,超额完成22%的节能目标任务,实现节能量4000余万吨标准煤。6.节水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我省工业用水量占到全社会用水量的17.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1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9%,比2005年下降54%,超额完成“十一五”下降30%的目标

7、。2010年,我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7.5%,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的节水规划目标。7.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末,全省煤炭行业原煤入选率达到71.5%,煤矿资源回收率由35%提高到50%以上,钢铁行业1000m3以上高炉比重由2005年的9%上升到2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20%上升到77%,焦化行业炭化室高度4.3m以上机焦产量比重由36.9%上升到90.6%,年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量达220亿m3,占整个焦炉煤气产生量的91.67%,电力行业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的70%

8、,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成中煤、煤泥、煤矸石、煤层气、余热(气)等各类资源综合利用电厂88座,总装机容量756万千瓦,年发电量376亿度,煤层气(瓦斯)抽采总量达到了131亿m3,利用量达到44亿m3,形成地面年抽采能力18亿m3。晋城煤业集团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浓度煤层气抽采利用基地和世界最大的煤层气发电厂,潞安集团建成全国首家低浓度瓦斯发电站。到2010年底,全省认定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在有效期内的有19家,总装机容量1527MW;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由2005年的221家发展到了394家,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产值由2005年的18亿元增加到100亿,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

9、综合利用的积极性。8.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33户,通过审核验收的企业507户,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项目3216个,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年消减COD排放11942吨,SO214.1万吨,氨氮2700吨,粉尘23.7万吨,产生经济效益43亿元。2007年,国家确定我省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省。到2010年底,我省确立了3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5个试点园区、11个试点社区、11个试点县和2个试点市,全省已基本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9.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全省实施了3000余个节能减排工程项目,总投资超千

10、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全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到“十一五”末,全省共有节能服务企业50余家,环保设备生产及服务企业近千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9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省级120个,市级250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3家,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结构性资源浪费严重。山西是能源资源大省,由于历史原因,2010年,山西省万元GDP综合能耗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8亿吨,但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粉煤灰、赤泥和脱硫石膏等二次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三废”回收处理水平低,再生资源

11、的开发利用尚未形成规模。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长期以来,高消耗、超重型的产业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西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3.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滞后。目前,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缺乏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且具有带动效应的重大技术和装备,许多可再生利用废物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利用,先进的矿产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面仍需进一步拓展。4.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受地域、行业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和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差异较大

12、。企业生产区与城市的距离以及政策支持力度、行业的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都导致区域间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5.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与上游企业的主营业务关联度低,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且小而散、能耗高、二次污染较为突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跨区域的大型专业化企业集团。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制造业发展缓慢,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6.现有支持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对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不够,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推进节约型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制度保障体系和

13、市场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缺乏政策的积极扶持和信息的及时传导。(三)“十二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1. 面临的挑战。在“十二五”时期,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合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实现集约、高效、绿色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焦化、冶金、电力为主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行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资本的有机构成较低,且产品多以原材料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品,造成了生态环境历史欠账较多,全省资源综合利用面临的量大率低、技术瓶颈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2. 面临的机遇。

14、 “十二五”时期,国家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我省列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都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及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加统一,也为深入推进此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机遇,以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

15、济跨越发展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措施和宏观指导,通过政府扶持、市场驱动、实施重点工程,在全省形成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切实推进全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基本原则。1.政策引导原则。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政策制定要与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有效需求相适应,把资源综合利用放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省的首要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体制和机制,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深入开展。 2.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废弃物排放为导向,逐步推动企业成为资源综合利用的主体,建立开放的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企业化运行机制,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集约化、专业化和市场化。3.突出重点原则。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工作,做到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实现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优先抓好重点领域的工程建设,注重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质量和综合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