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歌吟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503627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天的歌吟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秋天的歌吟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秋天的歌吟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秋天的歌吟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秋天的歌吟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天的歌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天的歌吟(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天的歌吟 从边疆回到故乡,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十六个年头。期间教书、读书、恋爱、成家年华真是像水一样地逝去。如果不回头看看,仿佛自己依然是当年的“知青”,忘却了秋天已经悄悄地来临。周围的年轻人早已从我的眉间看出了这个深沉的字眼。我被人呼作“老师”、“先生”。有一次,当我提着菜篮子周旋于市场时,忽然被人呼作“老师伯”!我当即“呀”地惊呼了一声。这一信号告诉我,古人那些留春的词句其实都有几分的不清醒。我从1976年起告别西北的黄沙,后来当了近十年的教师(那时的教师可不像现在的骄傲)、几个月的饿助理厂长。 1985年走上宣传队伍后,便一直爬爬格子、啃啃书本,开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做各种各样的报告。有

2、时要整天接待来访,甚至要接听差不多的电话,真实不厌其烦。然而,也许由于年岁的关系,我不再悔恨自己的职业。我很自然的接受这一切,不再把自己的所为看作“浪费”,习惯地以为那时工作需要我去做的,就像木工师傅有时要花许多时间去选木料、磨刨刀、接业务一样。 写稿的事究竟是工作还是生活?其实都一样。严肃的稿子写完之后,偶尔也写点散文、旧诗,轻松几下子,不过大多数场合总是思维在工作、情绪在休息。 职业的选择对于青年人来说或许是五色的光环,能激起几层理想的热浪,但是对于不惑的我,却只能被看作一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每当我参加会议,在那些觥筹交错的场合,接过雪花一样飞来的名片,看到那上面诸如“经理”、“工程师”

3、之类的美称,也难免肃然起敬。 但我十分冷静,我知道,那些好东西同自己无缘分。 每当我爬格子、泛会海,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也曾几度懊恼,仿佛骑着骆驼横穿塔里木沙漠,感到寂寞。但是我同时坚信,任何职业都可以是一种事业,每个人都应当把他从命运那里接过的球,抛得最好。 最现实有时也就是最理想。 新的环境中,我发现金钱有时成为折磨人的怪物,去做陶朱公吧! 可是我知道冒险已不再是自己的特长,秋色是无法去同春光斗妍的,谁能够叫过去按现实的可能重新来过一次呢?加倍地珍重秋色不就是对失去的春光的追索吗? 我爱我的秋天,我为秋天而歌吟! 贫穷的死小时候,由于我过早地失去父爱,母亲把我寄养在姨夫的家里。我的姨夫是个

4、贫穷的农民,虽说有两间破木屋,但是又潮湿,又黑暗,跟一座破庙没什么两样。家里原有八口人加上我就是九口了,但是只有一张亭子床,摆在从堂屋到灶间的中段,就算是全家人起居的“正间”了。前前后后堆放着农具、稻草之类的,家猫和鸡鸭也在这里自由进出。屋里没有地板,每到三五月的季节,泥地受潮,屋里比田埂上还要泥泞,打赤脚在这里滑到是常有的事。白天,姨夫到田里去了。我阿姨喂着猪,整天忙着东奔西跑,家里只有几位表姐妹跟我打打闹闹。我听惯了从屋后猪圈里传出的老母猪的哼哼声和床下的蟋蟀不绝的长吟声。姨夫长着一副严肃古板的脸,从来没有看到他什么时候特别高兴过,也没有看到他什么时候苦恼过,整天不大爱说话,没有人主动和他

5、说话,他是重来不开言的。家里来了个人,也总是阿姨出面应付。有人问到他了,才见他笑着说两三句极短的话,又不吭声了。他总是整天在外面忙着,不是下田、就是上山,每天一大早就带着农具走了,到了天黑才回来。时常见他挑着大捆的柴草之类,光着古铜色的身子,少不了是汗淋林的,像从大雨里归来一样。他的一双宽大到惊人的脚掌从外面带进来许多烂泥。每到这时候,我阿姨便迎上去,首先递给他一大碗凉水(那种碗如果按容量说,我可以把它叫做锅的),我的姨夫双手接过来,往往一口气就咕咚咚地喝完了。对于他的这种豪放举止,我不但当时很佩服,而且直到现在还在佩服呢。也许由于贫穷和劳累的重压,他的背过早地弯曲了,变得像一张弓那样。但他从

6、没向人弯腰屈膝过。由于生活的拮据,家里平常很少买蔬菜,更谈不上鱼肉的了。来了人才不得不上城市去买些极便宜的小河鱼。每逢这时候,阿姨总要在街上转上老半天,为了跟人讲价,哪怕是一分钱的差价也要苦苦说情。对于这种做法,我姨夫常常十分恼火。有一次,我的阿姨称小贩在给别人过称的时候,悄悄多拿了一条小鱼。她回来得意地告诉姨夫说今天买菜占了便宜,谁知姨夫却突然睁大了可怕的眼睛,一只拳头“砰”地一声落在了桌子上,吓得两只大公鸡从窗口惊飞了出去。他先是粗野地大骂,接着又执意要阿姨把鱼送回去。急得我阿姨大哭了起来,说什么也不愿意。最后还是我姨夫自己把一条可怜的小鱼送还给鱼贩了,还当面陪了许多不是,回来看看阿姨还在

7、哭,就又软了性子,安慰道:“你知道自家困难,别人就不难了吗?以后不这样就是了”我到七岁的时候,一直穿草鞋而没有穿过布鞋。有一回,我看到邻家孩子跟他的母亲从城里回来,穿着一双漂亮的青布鞋子,就羡慕地跑来找阿姨,闹着也要买布鞋。阿姨板起脸对我说:“到温州城里叫你娘给你买去吧!”我一听到“娘”字,心酸得哭了一整天。到晚上,姨夫回来了,双手抱起我,悄悄地说:“别哭!明天跟姨夫到大店去买一双新的。”后来,我果真穿上了新布鞋。可是我并不知道,为了买这双新鞋,我姨夫上山砍了整整一天的柴!想到姨夫终年赤着脚,踩着手编的草鞋,在山上蹒跚的情景,我至今还深深地悔恨自己当初太无知,太不争气了。一晃,已经二十多年过去

8、了,其间岁月滔滔,旧事如烟。我找到了母亲,读了书,投身于西北的建设。想不到又回到了自己久别的故乡,思量人生,真如同梁上的飞燕。我的故乡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模样,许多人家盖了洋楼、安了电灯,队办的企业多得像田野的蘑菇,幸运的能人们富得惊人。然而,只有我姨夫的家却仍是那副可怜的模样,还是两间潮湿黑暗的破木屋,一张古老的亭子床。只是姨夫衰老了,他的脸干瘪得像一张黄菜叶。眼睛再不那么可怕,早已像弓那样的背,现在弯曲得似乎更厉害。阿姨告诉我,姨夫从去年起已经不再出工了。上半年分责任田,他也无力耕种,只是常到山麓水边去拔些猪草料,依旧是早出晚归,带回来一身水淋淋的汗。清明节前的一天,我突然获知姨夫重病的消息,

9、于是匆匆地赶到姨夫家。我推揩那凄冷的破板门,半晌才见阿姨从灶房迎出来,缓缓地说:“进里间吧,看看你姨夫,他躺下十来天了”我钻进黑暗中,看见姨夫平卧在一张临时搭好的木板“床”上,周围坐了好些人。其中有几位是当年曾经一起度过童年辛酸岁月的表姐妹,她们如今亦是人到中年,物是人非了。案子上摆着香烛之类,两只红烛在黑暗中无力地摇曳着火苗。这一切告诉我,姨夫的生命已经处在弥留之际了。我静静地坐在床沿上,凝视他那死灰一般的脸,轻轻贴近去叫了他一声,竟没见反应。一位表妹凑过去高声说:“阿大(爸爸)阿大!表兄来看你了!你知道吧!阿苏表兄就坐在你床边!”他这才睁开眼,向四周搜寻着,似乎看见了什么,也似乎并没有看见

10、,半晌才如在梦中似的说:“好!来了!”我不能再言语,低着头,心里翻腾着悔恨的波涛突然间,姨夫伸出右手,向着空中起劲地猛抓着,两眼也顿时瞪得很大。他这个出人意外的动作,惊得在场的人都站了起来。大表姐壮着胆子上去抓住他的手,大声问:“阿大!你想要什么就说吧!”姨夫没有回答,仍是不断的向空中抓着。“阿大,你告诉我们,到底要什么?”大姐夫向他耳边大声喊着,终于见他喃喃地开口说:“拔猪草,猪草”原来他还在挂念着猪草饲料!姨夫劳累了整整一辈子,也贫穷了一辈子,如今,他终于带着这贫穷而死了!由于工作的繁忙,我未能赶上给姨夫送葬。清明节以后,当我再一次来到姨夫家里的时候,他已经出殡三天。屋前屋后寂静一片,巢燕

11、在檐下飞进飞出,苍蝇在餐桌上打转,鸡群在门槛后觅食,母猪发出令人厌烦的哼哼声仿佛这儿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割不断的恋情谈我与书的关系 我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幻不定的年代。那时侯,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在物质生活上都是一样清苦的。学校里如果谁穿上双皮鞋,或女同学穿了条花裙子,非但没有人去羡慕,而且反会招致许多人的白眼和嗤笑。所以,不只是我,可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书。大家都想从书中找到自己理想的天国。那时,无论是学校的图书室还是当时设在仓桥街的市图书馆,真可谓天天门庭若市。每逢假日,图书馆的二楼阅览室便简直成了我的家。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人几经磨难之后,“大彻大

12、悟”了,转移了兴趣,而我却依旧迷恋着我昔日的所爱书。 我对书的恋情,执著到了几乎狂热的程度。记得六四年的一天,我从图书馆里借到了一本杨朔的雪浪花散文集,捧着它在微弱的煤油灯下一口气读到了天明。有一天,从一本杂志上发现了清代画家石涛的苦瓜和尚话语录,竟花了两天时间把它全文抄下来,订成一册。后来还把它带到风沙弥天的大西北,让它陪伴我度过了十年凄苦的军垦生涯。 少年时代铭刻在我心中最生动的格言,就是高尔基说的:“我扒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扒在面包上一样。” 因为我亲身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真实性以及它所包含的人生滋味。 没有任何东西能割断我对书的恋情。文革初期,我住进了大西北的地窝子,白天要劳动十小时。从工

13、地上回来后洗净身上的汗污,许多人围着大寝室里一盏灯打老克、抽烟,吵闹声常使一位得病的老工人不时从梦中惊醒。在那样的环境下,我默默地伏在枕头上读完了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孟德斯鸠法的精神以及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等名著,从而使我对西方的文化有了基本的知识。在枪林弹雨的文攻武卫时期,我躲进了乌鲁木齐大清真寺中,一边代人抄大字报换取每天两个大面包和开水,一边获得了啃书本的时间,读完了文心雕龙、毛诗正义、余冠英左传选等古籍。 我懂得;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平坦,只有书本能够永远向人敞开她青春的心房。无论是在天空布满阴霾的苦闷的日子,还是在秋虫嘶着长音的寂寞的日子,我都一往情深地迷恋我的书。

14、一本好书捧在手里,可以解我一夜的相思。清贫的日子里,我从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富有;迷茫的时候,我从书中看到了希望的光束。 一晃之中将近三十年过去了,不知老之将至矣!而我对书的迷恋却依旧当年。因为我的生活阅历告诉我,凡是有志于做点社会事业的人,必定要仰赖于书的向导。 生命的碑石写在支边三十年周年纪念册前古训道:“天欲造就人,必先磨难之。”这句话在知青的身上体味得实在是最深切不过了。三十年前,从温州支边到新疆南部去从事开垦的青年们,现在都已经到了几近天命之年。他们这段时间所经历的生活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只是历史,甚至是世故。但是,对他们这一代人本身,却永远是闪耀着生活光彩的碑石!细读这块碑石,我们

15、将发现,那横亘于天上脚下的无边大漠上,曾经展示过一代人回环迭荡战天斗地的生活;那贫瘠、荒芜的边陲村落,曾经养育和磨练过这一代人复杂而丰腴的感情。无论是千年积雪的冰山,无论是崎岖曲折的古道,无论是大戈壁上寒冷的帐篷,无论是叶尔羌河畔弥漫的风沙,都忠实地记录了这一代人的哭和笑,歌和泣!我们毋须去评价那个时代的功与过,以及所发生的一切的是与非,但是可以肯定地讲,它对于亲身经过那段生活的这一代人,永远会是珍贵的。它是今天站在各条不同战线上继续承担着重任的“老知青”们之所以成熟、之所以坚韧的原因。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我们这些有着相同经历的“老知青”在离开温州三十周年之际,相聚于经过改革开放而繁荣崛起的故乡,共同纪念自己年轻时代的生活。我默默地回忆、追寻着往事,用歌声和叹息;来总结那已经逝去的年华。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得不到今天的年轻人所拥有的豪迈与辉煌而沮丧。有许多珍贵的事物,往往是在人们失了它之后,才意识到起真正的价值。如果纪念过去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从而使我们懂得应当怎样珍视现实与未来,那么这种纪念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愿这本纪念册里的短文和当时的照片能唤起每位纪念者久藏于心底的美好情怀,是我们有更充分的力量,创造明天美好的生活。胡今虚先生的书房去年的一天,一位好友把我带到了华盖山脚下一家矮小的旧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