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20726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

2、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

3、,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 “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 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

4、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

5、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 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C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研究中国文

6、化的一把钥匙。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C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D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

7、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

8、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卒载之行。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品,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

9、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侍

10、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衿,古代服装的交领(衣服前襟左右相交)。交领右衽是汉族传统服饰典型特征B.棺,棺材,棺椁指棺材和套棺(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柩,也称灵柩,指死者已入殓的棺材。C.童子试也称童试,指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是“功名”的起点。诸生:明清未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庠生、秀才)。D.府尊,明清史对知府的尊称,又称太守,亦称黄堂。侍郎,古官名,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尚书。明府,汉人用为对太守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称县令。5文中

11、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螺舟先生作为清国使者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

12、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B. 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丢到海里。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把我也丢到海中。”C. 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D. 高螺舟先生任积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名次,结果彭雪琴当年没能考中秀才,而他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5分) (2)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鹧鸪天 陆游家

13、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 玉瀣:美酒。黄庭:道家经典。元:同“原”。8.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5分)9.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箫为自己伴奏,其中表现箫声作用和力量的一句是“ , ” (3)出师表中 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

14、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梅品 非花非雾张将军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其母刘老夫人收留一流亡女子,取名素素,居藏书楼整理书画。张将军返故里休整,遇素素画梅花傲雪,惊叹:“程派画风画技竟得两位女传人,二人造诣也在伯仲之间。”素素吃惊回身,风姿如惊鸿照影。定下神来,大方见礼,向张将军询问那画风画技如己的人是谁。张将军笑道:“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

15、著名。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素素更加惊异,且面露忧愤。将军探问其故,素素只是摇头不语。张将军常访藏书楼,与素素论诗品画,情趣相投,感情日笃。偶尔谈到已逝画梅名家程长史。张将军回忆说:“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奇的是她的聪明。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素素沉吟良久,试探道:“这个女子现在哪里?”张将军说:“那个南京程雪如,自称长史之女。看她绘画行事,应该不假。”素素垂下泪来:“将军以诚相待,便不隐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