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20707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市十一高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2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据此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的主

2、要原因是 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元 明 清高层政区 州 行省 布政使司 省统县政区郡 郡州 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 县县 县 县 州、县 A促进地方自主性 B提升地方行政效率 C提高中央财政收入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3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西汉郡国并行制 B.秦朝郡县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4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竟选,三也。

3、”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A.西周 隋唐 B.秦汉 宋元C.秦汉 隋唐 D.秦汉 明朝5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秦朝及统治者:“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6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造成的最大影响是A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7亚里士多德时期,雅典每年

4、抽签选举6000名陪审员,每个部落600人。陪审员分配法庭的程序也采取抽签的办法。陪审法庭的审判过程分为法庭辩论和投票判决。这说明古代雅典A法律注重保护公民权益 B司法程序突显民主原则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司法审判实现了公正8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雅典公民广泛参与城邦事务。但也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如数千群众聚在一起制定法律审查执政官的行为,宣召伯利克里解释其行为,不仅处死了苏格拉底,更处死了在阿吉纽西海战中打了大胜仗的六个将军。这反映了A. 直接民主会损害自由 B. 公民道德素质的下降C. 古希腊缺乏法制传统 D. 雅典社会人人平等的原则9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

5、)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A.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B.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的颁布 C.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10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A判处奥赫死刑 B不予受理C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 D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11鉴于当年邀请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教训,议会在授予威廉和玛丽王冠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权利宣言”即权利法案。议会此举要求国

6、王的活动须遵从A国家法律 B历史传统C政府决策 D自身实力12“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13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1839年4月3日在广州发给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机密信说:“我以最最忠诚的心情建议陛下政府,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

7、的扬子江江面。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取最适意的满足。”一年后,英国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对中国宣战的是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首相14美国独立之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谈道:“现代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 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A.实行邦联制,缺乏统一的中央政府管理 B.保留奴隶制,造成南北方日渐对立 C.实行联邦制,确立了联邦至上的原则 D.1787 年宪法有种族歧视的色彩15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下列哪项是违宪的A总统是国家权

8、力的重心 B行政官员兼任国会议员C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 D联邦法院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16它宣告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它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它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它”是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17“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了民族独立C.开创了现代政体的新形式 D.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18一幅名为“辞退俾斯麦”的历史漫画非常有名。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9、A.联邦议会 B.内阁成员 C.帝国议会 D.德国皇帝19.依据1787年宪法和1875年宪法,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统的相同之处是属于国家元首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由国会或议会选举产生直接对国会或议会负责A B. C. D. 20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主要是因为()A美国刚刚打败西班牙B帝国主义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C该政策基本上维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D充分利用了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相互矛盾21.四川保路运动的发起阶层应该是:A士阶层 B.民族资产阶级 C.新军 D.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22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

10、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23“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使西方国家得出以上认识的历史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 D.鸦片战争24“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办”。“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这些无理要求出自不平等条约A南

11、京条约 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25从刘邦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的“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 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根本的转变 B. 两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C. 人民大众与统治者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D. 从“家天下”走向“公天下”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26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A.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B. 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C.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D.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27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A. 英国军队 C.英法联军 B.法国军队 D.八国联军 28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 D.甲午中日战争 29比较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得出正确的结论是A.代议机关的基本职能不同 B.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C.都彰显了权力分割制衡理念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