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20692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吉林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90分钟 命题人:高三历史组一单项选择题(选择题24个, 共48分)1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专制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2 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没有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2、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3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4.古罗马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的主要现实意义是 A协调罗马公民间的关系 B维护奴隶主的经济利益 C保护奴隶的正常交易 D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5“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的根本,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

3、央设资政院,在各省设咨议局,扩大了民众表达。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上述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 C“新政”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D“新政”确立了民主政治6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

4、桥7.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 B C D8“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

5、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10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

6、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111832年改革以前,英国的议会选举制度十分混乱。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旧选举制度没有改造,议会为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这体现出 A君主专制是英国议会政治的一大特色 B1832年以前英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仍是封建性质的 C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D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的政治仍然是贵族政治12“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

7、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13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 B C D 14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

8、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15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意在 A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16清盐法志称:

9、“盐商夙号殷富,而两淮尤甲天下。当乾隆盛时,凡有大工大役,靡不输将巨款加以水旱天灾,何岁藐有,几无己时,而商力亦告疲矣。”由此可见乾隆时期 A捐输活动对商业资本的摧残较大 B商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商业活动的发展决定于天灾人祸 D国家繁盛反而拖累商业经济17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中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堪称清代的“保险公司”。这说明 A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B清代的服务行业得到发展 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18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

10、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B因国家军事实力而转移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191880年,招贴画在英国街头几乎随处可见。当时的伦敦就有150名张贴工,他们每周要贴大约九万张海报。在法国,巴黎的街道与墙壁几乎成了海报艺术的画廊,各式各样的商品广告在填补城市的每个空白处,从戏剧、歌舞表演到自行车、香水、烟草以及饼干。1881年,巴黎市政府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海报必须在指定的区

11、域内张贴,而且上面必须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张贴费”。这说明 A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广告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B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C政府限制和干预新兴行业发展的现象开始出现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广告业的无序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形象20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21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化思想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当大部分人还沉浸在全球

12、化带来的种种便利时,“去全球化”浪潮也悄然来袭。几个重要的贸易国已悄悄关上了贸易大门,为了应对愈加严重的金融危机,新兴的金融保护主义也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判断 A.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大国经济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发生逆转 D.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出现曲折22.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

13、,增强企业活力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23.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斯大林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A. B. C. D.24.“经常跟过去的或现在的现实完全断绝了关系,喜欢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 从而“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A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B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C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D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总计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895年,中国经济受甲午战争战败的拖累,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大约是日本的5倍,没想到日军却打了胜仗。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GDP的发展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二战后,美国又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451969年,美国GDP翻了一番还多。材料三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