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17193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探究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探究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强化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群和群落 (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记名计算法B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值是不变的,且1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食物、空间等资源的利用率D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解析:选C。记名计算法多用于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不能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在理想条件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值是不变的,且1。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对两种一年生昆虫调查后发现,第一年甲昆虫种群数量为m,乙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0.3,乙昆虫每年的值保持在0.8,则

2、第三年时,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分别为()A0.009m0.64nB1.69m3.24nC0.09m3.24n D1.69m0.64n解析:选D。甲昆虫每年的增长率为0.3,值为1.3,甲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m(1.3)21.69m;乙昆虫的值为0.8,乙昆虫第3年的种群数量为n(0.8)20.64n。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选A。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A正

3、确。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B错误。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错误。4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呈“S”型增长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的种群数量的比值,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较前一年增加;

4、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和前一年一样;当1时,表示种群数量较前一年下降。由图可知,在前3年种群数量每年都是增加的,第3年时与前一年相同,36年间每年种群数量都在减少,而“S”型曲线是种群数量先增加到一定值后不再增加,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5年的少,B错误。由图可知,第13年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但种群增长速率为0,C错误、D正确。5(2015广西桂林调研)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

5、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解析:选D。从题图可以看出,不同的环境温度下,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不同,A正确;由图可知,当外界温度为19.8 时,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由图可知24.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为400左右,当个体数量为K/2(200)时,即第5天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当外界温度为33.6 时,种群数量最终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D错误。6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1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

6、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2两曲线中能反映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是BBt0t2期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Ct1t2期间为开发动植物资源的最佳时期Dt2时该种群增长倍数为0解析:选D。由题图1可知该鱼群迁入某池塘后,种群数量增长迅速,随着种群(鱼)数量的增多,由于空间、食物、天敌等原因,鱼群的个体间斗争加剧,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速率变为0,因此,该鱼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为“S”型,A正确。t0t2期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均为正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可以判断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对应时间为t1,种群数量超过K/2时可

7、适量获取动植物资源,C正确。种群增长倍数是指下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和上一个单位时间的个体数量的比值,t2时该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0,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增长倍数应该为1,D错误。7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选C。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

8、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可排除A、B两项。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可排除D项。图a和图b中的物种2所需要的资源条件都与物种1和物种3所需要的存在交集,即物种1和物种3都同时和物种2发生竞争,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物种2存在被排除的危险,C项正确。8群落演替一般耗时较长,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甚至要用地质年代来衡量。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次生演替还是很明显的,如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可能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变成一小片灌木丛。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从裸岩阶段开始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一般都是先

9、增多后减少C人类行为能在演替方向和速度方面干扰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使各种群的K值都在上升解析:选C。初生演替并不都是从裸岩阶段开始的,如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总体趋势是物种多样性慢慢增加,直至顶极群落,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的K值上升,一些种群的K值下降,D错误。9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

10、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解析:选D。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10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一科研小组对该区域灾后演替出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树龄的株数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树龄(年) 树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

11、71819202122赤杨0258122025191494栎树211512107420000松树00057111310532杜鹃22313341321A山坡上的所有树、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B若以大树(树龄5)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优势度最高的是赤杨C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D该山坡发生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树只是生产者中的一部分,A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因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其优

12、势度最高,B正确;杜鹃属于灌木,其他树种属于乔木,说明该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存在分层现象,C错误;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D正确。11(2015甘肃兰州调研)如图是某牧场划区轮牧的示意图(黑点密度代表草的长势)。以下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羊群与牧草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其共同进化B若调查牧场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可在区域1采用样方法进行C利于保护草地资源的轮牧顺序为1234D过度放牧的草场与该草场的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有差别解析:选B。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体现了共同进化,A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该遵循随机取样的

13、原则,不应该只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B错误。划区轮牧,一般是在植被丰富的区域先放牧,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12(2015黑龙江大庆高三期末)图1和图2所示的过程为不同环境中的群落演替过程且群落演替结果相同。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1所示演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比图2所示演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B图1所示演替类型和图2所示演替类型的主要区别是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C若不受外界干扰,上述两种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都会使生物多样性增加D人类活动会使上述两种群落的演替都向良性方向发展,且速度要快于自然条件下的演替解析:选C。选项A,从定义上看,一般次生演替的速度比

14、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次生演替过程经历的时间要比初生演替过程经历的时间短(在达到最终演替结果的情况下),错误。选项B,从概念可推知两种类型的演替结果都是出现新的群落,只是二者的初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没有生物,就连生物痕迹都没有;次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有少量的生物或者有生物痕迹,所以两种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而不是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错误。选项C,若不受外界干扰,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正确。选项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条件下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如砍伐森林

15、、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会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而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又会使群落演替向良性方向发展,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错误。13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该森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丙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坐标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特征的最重要因素,要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应采用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2。(2)导致图甲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3)基于观赏目的人们把马缨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