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501578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姓氏和名、字、号1.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2.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1) 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2)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3)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3. 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4. 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

2、“姓”。5. 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6. 姓氏最初的区别:(1)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2)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3)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7. 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8. 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9. 姓氏的主要来源:(1) 上古最早产生的姓:姬、姜、姚等;(2) 祖先的族号:唐、夏、周等;(3) 国名:齐、鲁、燕、韩等;(4) 地名:西门、南宫、东郭等;(5) 官职:司马、司徒、司空、

3、帅、尉、史等;(6) 职业:屠、陶、乐、卜等;(7) 动植物:马、羊、龙、杨、柳等;(8) 排行或数字:孟、仲、季、伍、陆、万等;(9) 爵号或谥号:王、侯、昭、庄等;(10) 出身:王子、公孙、公子、王孙等;(11) 少数民族:长孙、慕容、尉迟等。10. 郡望:“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如:韩愈其实是河阳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11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12姓氏混杂的原因:(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从周代起,

4、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即后来的姓。(2)战乱:战乱造成人口大量迁移。(3)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4)移民: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13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为了记录家族血统的承袭关系。14全国姓氏中以(李)最多,其次(王)和(张)。15“名有五”:左传中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义:以道德品行命名;()象: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假: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另外:

5、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牲畜、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16. 名和字的关系:(1) 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屈原名平;诸葛亮字孔明(2) 名与字意义相关;如:赵云子子龙(云生龙);(3) 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晏殊字同叔(4) 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水)夫”字“子辛(金)”,取水生于金之意。(5) 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刘邦字季;班固字孟坚(6) 取于古语或成语17. 号的流行是在(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学术思想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2.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

6、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3.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4.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科学

7、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6. 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7. 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

8、、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8.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9. 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10. 古文经:使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和从民间获得的古文经书。11. 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12. 古文经学

9、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14.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 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15.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17.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10、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8.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19.(朱熹)集理学大成。20. 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21.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22. 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23. 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2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25.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

11、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26. 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宗教信仰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2.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3.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4.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5.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

12、为大典的是(汉文帝)。6.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7.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11. 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12. 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13. 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14. 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15.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18.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

13、叫(释子)。19.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20. 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2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2)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4)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22.(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经及妙法莲花经对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23. 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24.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

14、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2)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淡;(3)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25. 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1)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2)寺产丰肥;(3)宗派林立。26. 佛教宗派:三论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27.(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28.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种的仪式和神持,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

15、藏附近的国家)等地。29.(葛举派)又称(白教),是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30.(萨迦派)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宗派。31.(格鲁派)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32.(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33.(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34. 小乘佛教: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35. 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36. 三武一宗:历史上的灭佛事件主要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是中外文化冲突的一种反映,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表现。即: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37.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99年大题)(1)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3)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4)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38.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