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综合提升练(二)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15501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综合提升练(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综合提升练(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综合提升练(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综合提升练(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综合提升练(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综合提升练(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综合提升练(二)(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提升练(二)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几百年来,苏子提出的“诗中有画”这个观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我想大家读王维诗,一定像红楼梦里的香菱一样,分明是感到了一种画意,所以才会对苏东坡的见解产生共鸣,关键是对这种画意究竟该如何看待。莱辛曾说:“一幅诗的图画并不一定就可以转化为一幅物质的图画。诗人在把他的对象写得生动如在眼前,使我们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他的语言文字还更清楚时,他所下的每一笔和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意的,都是一幅图画。因为它能使我们

2、产生逼真的幻觉,在程度上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的那种逼真的幻觉。”这是说,诗的语言有一种造型能力,能像画一样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确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但即便如此,也别忘了香菱的鉴赏经验:“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合上书一想”乃是调动记忆表象的过程,没有读者经验的参与,任何诗都只是一堆语词和概念,和绘画毫不相干。按克罗齐的说法,“凡是有艺术感的人,都会从一行诗句中,从诗人的一首小诗中既找到音乐性和图画,又找到雕刻力和建筑结构”。如果说这一结论略显武断,那么我们可以将命题的外延缩小,说凡是有一定美术修养的人都能从诗歌中读到画意。事

3、实上,正像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的,“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如何看见它,这是依影响我们的艺术而决定的”。或者像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说的:“人们看见的总是他们所寻找的东西,而且这要求有一个长期的教育来克服天真的知觉,因为它与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毫无关系。”“诗中有画”从根本上说,乃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欣赏方式(画家的认知框架)去读王维的结果苏东坡并不是这种读者中最早的一位,更早还有殷璠,他已看到了王维“着壁成绘”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王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如果读者习惯于从这种美术的角度,从语言的造型能力去欣赏诗的话,那么从曹植、陶渊

4、明到杜甫诗都被看出画意,而且当然也可以分析其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苏东坡不就读出了“少陵翰墨无形画”吗?朱子也曾称赞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只不过老杜不传画笔,无从捕风捉影;而王维兼擅丹青,遂予人以口实。其实身为画家的诗人,也有诗中无画的,比如顾况也是名画家,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对这种情形,我们将如何解释呢?看来,诗中有画无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强调王维“诗中有画”及与绘画的关系,非但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恰恰遮蔽了形成王维诗风的更本质的东西。我发现当代最早的王维研究专家陈贻先生几乎不谈“诗中有画”,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是“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

5、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另外,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对中国诗歌有良好感觉的斯蒂芬欧文教授,在盛唐诗里也只说大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中发现了画家的眼光”,而他本人对此未置一词,却着重分析了王维诗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不是从类型惯例中获得的普遍反应的真实性,而是直接感觉的真实性,“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将使得读者眼睛重复诗人眼睛的体验,从而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两位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深思。(选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有删改)1.下列对作者关于“诗中有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王维的读者,苏东坡提出了“诗中有画”这一观点,它引发了共鸣,并被公认为王维诗的艺术特征。B

6、.莱辛认为,诗人语言的造型能力能使人产生逼真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C.“诗中有画”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特定的欣赏方式去读诗歌所获得的认识,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D.“诗中有画”不只是在读王维诗时会产生的感受,贺贻孙发现的“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也是“诗中有画”的表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说法有误,读者的美术修养是欣赏活动的一部分,作品的艺术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读者的修养而改变。答案C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们“看见什么”和“如何看见它”并不取决于该客体在

7、视网膜上的反映,而是取决于影响我们的艺术和长期受到的教育。B.用画家的认知框架去欣赏诗歌,可以看出画意,也可以分析诗句中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这是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诗歌。C.顾况是名画家,可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作者通过他与王维的对比来证明诗中是否有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D.王维诗歌对绘画性的追求,体现在他用画家的眼光描写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这是诗歌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而不是对绘画性的追求。答案D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和孟浩然的诗都有画意,而王

8、维是因兼擅丹青而被人格外关注其诗与画的关系的。B.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是王维山水诗真正的独特性所在。C.“诗中有画”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不能代表王维山水诗的精髓,所以我们无须过分强调王维诗中的画意。D.斯蒂芬欧文的分析表明,他更看重王维诗对真实性的追求,而对大多数研究者的既成定论未置可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陈贻的观点只是对王维诗风的一种解读,作者认为“值得我们深思”,并非肯定这种观点。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

9、,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谕伦是时琪之名

10、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

11、,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谕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B.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谕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C.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谕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D.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谕伦

12、/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解析“居帐中”意为住在军营中,不可拆,故排除A、C项:“专掌文翰”是一个动宾结构,表示的是李琪的职责,“下笔称旨”是说李琪写的文书符合皇帝的心意,故D项错。答案B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解析“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答案A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13、分)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解析“诬告”错,李琪擅改试摄名衔是事实,因此萧顷对此事的告发不是“诬告”。答案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

14、能用。”(5分)译文:_(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5分)译文:_答案(1)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2)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参考译文】李琪,字台秀。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李琪十三岁时,所作词赋诗颂,被王铎大加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里派人带着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李琪,他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

15、个范增却没能任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会在文坛称雄。”昭宗时,李谿父子凭借文学才华而知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后很惊异,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就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是后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知名,后来考中了进士。天复初年,李琪被授予武功县尉的职位,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担任谏官宪职,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上奏章评论,文辞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梁祖接受禅让登基,征召李琪进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梁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写的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宠爱优待超出同辈。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天下。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庭很和睦。贞明、龙德年间,当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戒惕谨慎深沉缜密,李琪倜傥自负,不拘小节,中书省回答皇帝的问话,多按李琪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