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07789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似”杨铸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理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似”之本义即想象、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画

2、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

3、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调“传神”延伸到理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衍变。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

4、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统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著于“形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又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5、。“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与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与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节选自2010年第1期文史知识)1下列对“不似之

6、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似”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B“不似”是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统一。C“不似之似”是指绘画作品有像有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D“不似之似”是既“形似”又“神似”,是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与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与写实。B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C我国古代绘画中“似”的意识一直不断延展,却并未遭到彻底的颠覆,例如:人物画强调神似,而花鸟画、山

7、水画则只求形似。D“不似之似”,是对“似”的最为恰当的解释,是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具象写意”的绘画传统指的是:既不离物象,又不拘泥于物象;既不写实,也不纯粹表现心灵感受。B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存在三种情形:一曰“似”,二曰“不似”,三曰“不似之似”。C对于画家来说,用心灵感受与用眼睛观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D“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子根本用不着画草图。这说明绘画并不一定要师法自然,而完全可以想象创造。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

8、文,完成47题。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除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

9、,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拜为沛南部都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征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

10、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郡中奸吏皆自引去 引:辞职B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 诚:确实C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 卒:通“猝”,突然D务存鳏寡高年 存:关心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言行“必以礼”的一组是(3分)()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前后得赐甚多,

11、皆散尽之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A B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B吕布得到袁涣之后,想让袁涣写信痛骂侮辱刘备,袁涣坚决不同意,即便以死相威胁,也决不妥协,还以理说服吕布。C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D袁涣做官谨慎小心,考虑成熟了才去实行,外表看着温和柔弱,但是内心却颇能决断。因病去官,百姓依然念念不忘。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

12、之不敢不礼也。(4分)译文:_(2)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3分)译文:_(3)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3分)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湖上晚归蒋士铨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8“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生动形象,试作分析。(5分)答:_9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空缺的部分。(1)苟利国家生死以,_。(2)吾所以为此者,_。(3)虽才高于世,_。常从容淡静,_。(4)武谓惠等:“_,虽生,何面目以归汉!”(5)富贵不能淫,_,_,此之谓大丈夫。(6)顾吾念之,_,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